楊惠姍也很早就知道,她要做的琉璃是中國的琉璃,期許的是能前承漢代古琉璃之續,又有創新,是那種名窯極品,流傳百年後,為中國琉璃開創新局,代代相傳的傲世工藝。她曾說過今生大願,就是中國琉璃的再生,提升到世界極品的定位。
琉璃工坊很早就踏入大陸,一九九三年就成為兩岸交流以來第一個在北京故宮展出的台灣藝術品,北京故宮也收藏其藥師琉璃如來、阿彌勒佛等七件作品為館藏。楊慧姍在歐美日本各地的載譽展出,更推升了琉璃工坊在大陸的聲望與規模,琉璃工坊在台灣現有二十二家藝廊,世界其它各地十一家,在大陸則達三十六家之多。
二○○六年,楊惠姍和張毅在上海「新天地」,成立了一座他們二十年前就想做的博物館,張毅的電影藝術天分在此發揮到極致,一面鑲了一萬兩千片琉璃磚的牆,高懸重達數噸的不鏽鋼牡丹花浮雕,在LED燈光和投影技術下,豔光四射,立刻成為新天地的文化地標,海派文化的新「名片」。
楊惠姍和張毅,用琉璃填補了五十年代以後,兩岸文化離散的狀況,他們慷慨的把基本上是他們創造出來的「琉璃脫臘鑄造法」,回歸到中國文化的體系裡,也從西方玻璃創作史之外,切出屬於中國琉璃的面向。正如楊惠姍所說,「沉默,不是琉璃的語言。如果還剩下,悲憫與敬畏;定會發展,身體裡最後一絲,狂熱與糾纏,做出一些鳴響」。
如此澄明安靜的琉璃,能發出這樣驚天動地的吶喊嗎?楊惠珊藉著琉璃,正以無聲的「悟」,向人心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