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於二○一○年登場的上海世博會,在上海市政府的規畫下,將誕生一座晶瑩剔透的琉璃寶庫,雀屏中選的是已成為上海人驕傲的琉璃工坊。
新天地內占地一千平方公尺的琉璃博物館,因而也將遷徙到盧灣區泰康路上的創意文化社區「田子坊」內,化身為占地兩千七百平方公尺、三層樓高的琉璃中國博物館。楊惠姍想實地展現琉璃明火燒製流程的心願,即將實現。
琉璃寶庫 上海世博現身
很多人一生都在試圖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天賦是什麼,理想的生命伴侶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性格的長處在那裡,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楊惠姍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澄明心境,知道自己這一生為何而來,適合從事什麼,和擔當什麼角色。生命中一切的豁然開朗,都要從晶瑩剔透的琉璃說起。
接觸琉璃以前的楊惠姍,在台灣花了十年時間,主演過一百三十多部影片,曾經是兩屆金馬獎和亞太影展的影后,成功的演繹過眾生,一九八七那年,她卻在演藝生涯到達巔峰時,和讓她兩度登上影后、甫結為愛侶的導演張毅,共同宣布退出影壇。
因緣際會 琉璃世界找到自我
退下眾生的臉譜,楊惠姍回頭找尋自我,她在哥哥的餐館刷了數月的牆,藉以宣洩心中的鬱悶和迷茫,意外地從調油漆的過程中,觸動掌握色彩的天分和興趣,隨後因緣際會看到一本介紹琉璃的書後,決意從事這門「火裡來,水裡去」藝術創作的心願,遽然高漲到極點。
琉璃是佛教五寶之一,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手工藝品,西元前四世紀古埃及的琉璃工藝曾是失傳之秘,十九世紀,法國以「水晶粉脫臘鑄造法」重現三千多年前的藝術,其後的的革新促成歐洲琉璃創作的登峰造極。然而一九八七年時,舉世只有一家法國工作室據稱仍能維持流傳的工藝秘方。
到美國參觀了一次大型琉璃產品展覽會之後,一九八七年張毅、楊惠姍及另外五位電影工作者,集資了十五萬元新台幣,就這樣一頭栽入這種能凝住永恆光影的手工藝,創立琉璃工坊,想在台灣摸索出早已失傳的古琉璃技術。一年半後,投資擴充為一千五百萬元,再後來是歷經三年半的日夜反復試驗,他倆變賣、抵押所有財產、再向親朋借債投入新台幣七千五百萬元,燒出來的全是碎玻璃。
掌握獨門秘法 全球驚豔
不認輸的楊惠姍重新調整石膏比例,試驗各種溫度,最後法國人聲稱絕對不外傳的「琉璃脫蠟鑄造法」,被她掌握了。楊惠姍到底要為古琉璃創出什麼新生命?如果做琉璃是她探索今生的法門,有多少奧妙在等待出世?
學佛的她說,當時有個基本初心,那就是「雕一個佛,得心靈平靜;創作一張臉,說慈悲智慧」。因為有「心」,她期許琉璃工坊出品的作品,不只從美感出發,更從心念出發,這份心念來自對自然的學習,對自我的訓練,對生命的貫注,對宇宙的達觀,和對人與人之間倫理的主張。這些來自信仰的精神和心念,都透過創作的過程,凝煉成琉璃的光影和訊息,也讓她的作品,別有精神涵養的滋潤,光芒剔透卻平和內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