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顯示,從民國九十五年起,結直腸癌的死亡率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據研究,大腸息肉轉變為惡性大腸癌的機會相當高,如何早期篩檢並除掉可能致癌的大腸息肉,成為重要的防護機制。
一般說來,大腸癌的發生,主要和年紀、飲食及生活習慣、炎性大腸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更由於國人生活及飲食習慣日漸西化,每年罹患結直腸癌的人數不斷出現新高,甚至已高居國人最容易發生的癌症首位,顯示結腸直腸癌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緩。
高危險群備受威脅
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家醫科主治醫師王森德指出,結腸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
(1)年齡大於五十歲;
(2)家族史:若有一位一等親是大腸癌患者,則罹病率是一般人二至四倍,若有二位一等親是大腸癌患者,則罹病率是一般人三至六倍;
(3)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癌;
(4)家族性大腸息肉症;
(5)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6)有結腸直腸癌、卵巢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病史;
(7)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纖維攝取不足、紅肉攝取過多、少運動者。
息肉才是隱形殺手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胡志雄分析說,從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原因來看,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飲食習慣(高脂低纖)雖有正向關係,但不像抽煙容易造成肺癌的產生,或肝炎和肝癌的關係那麼密切,相對的,遺傳體質和是否長有大腸息肉,卻有直接而重大的關聯。
胡志雄建議,既然在結腸直腸癌的防治上,比較難從遠離危險因子的方法上,達到避免致病的目的,不妨改從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早期篩檢並割除大腸息肉,以期防微杜漸。
依據衛生署公布資料,以台北市為例,結腸直腸癌標準化發生率,每年每十萬人口中就有三十七人新發現患有結直腸癌。此外,結腸直腸癌為九十六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之第三位,且兩性結腸直腸癌死亡率,近十年來快速上升,增加幅度約五成,顯見威脅國人健康的程度日趨嚴重。
大腸鏡是終極檢查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直腸外科主任魏柏立表示,絕大部分的結腸直腸癌,是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息肉的階段,最後才變成癌症,再者,雖然有三分之二的結腸直腸癌,發生在乙狀結腸附近,但仍然有部分是發生在離肛門較遠的近端結腸,所以目前醫學界認為,想要達到結腸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大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
北醫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也指出,大腸癌依外型及發生機轉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隆起型惡性腫瘤,佔大腸癌的大部分,且大都由大腸息肉轉化而來;第二類為扁平或凹陷型惡性腫瘤,與基因突變有較密切關係,也可能是直接經由黏膜細胞惡化而發展為大腸癌。
定期篩檢早作治療
張君照主任表示,常見大腸癌的症狀,包括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腹脹、腹部摸到腫塊、貧血、體重減輕,但必須注意的是,早期大腸癌幾乎完全沒有症狀。所以大腸癌高度危險群,最好定期接受大腸鏡的篩檢,才能及早找出病根。萬一病灶已經產生,也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可以達到最佳療效。
北醫胡志雄院長最近親自為平日貢獻心力於環保、公益活動的柴松林教授,開刀取出近二十公分的大腸組織。「柴教授在農曆年後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升結腸處長了一塊息肉,開刀取出後,病理檢驗證實,只要再過不到半年,這處息肉極可能演變成癌細胞!」胡志雄替柴教授感到慶幸,也讚許他因為注重自己的健康,無意間救了自己一命。
醫生也需要常健診
無獨有偶的是,每日忙於管理院內事務的胡志雄,之前也在醫護同仁的提醒下,安排大腸鏡檢查,意外發現有大腸息肉,立即進行處理,避免大腸息肉轉變為癌症的機會。
而行醫近四十年的北醫附設醫院前院長潘憲教授,本身是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畢生都在幫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日前因為疼愛太太,答應陪她一起做大腸鏡檢查,沒想到生平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竟然發現大腸息肉,於是立即處理,杜絕了可能的「後患」。
以北醫附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近幾個月的統計資料分析,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健檢個案六二六例中,最常發現「痔瘡」(罹患率九成三)與「大腸息肉」(罹患率二成一)異常,大腸癌則有三例。從檢查結果來看,受檢者中,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有大腸息肉,男性多於女性,五十歲以上者多於五十歲以下者。
痔瘡息肉罹患率高
北醫健康中心王森德主任表示,雖然息肉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病灶,但大多數大腸癌,往往是從息肉演變而來的,所以就算檢查出有息肉,大可不必驚慌,但務必徵詢專業醫師的意見,再依據息肉大小、細胞型態、過去病史與家族史,規畫好後續追蹤處置工作。
至於罹患痔瘡比例驚人,王森德認為,這是由於現代人長時間採取靜態生活型態(久坐或久站)、纖維(蔬果類)攝取不足、高熱量飲食習慣不分男女,所以罹患痔瘡的人口比率非常高。
研究指出,飲食中蔬菜水果的攝取,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而脂肪、紅肉等攝取過多,則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生。由此可見,要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最好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同時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