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祂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
在唐朝時候,觀世音菩薩造像全部是男相。之後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觀音,宋朝之後出現了按中國宋代仕女形象而塑造的魚籃觀音、白衣觀音等,並逐漸成為主流。
南宋畫家牧溪是一僧人,法號「法常」,最擅長禪畫。「六柿圖」是代表作,禪畫最高境界是無心之作,此作出於無心,可比禪宗公案,有印心的本質。
其次,法常法師所繪「白衣觀音」,亦為後人所稱道,現存於日本京都的大德寺。原畫觀音菩薩身著白衣,端坐於溪畔的岩石上,容貌圓潤柔和,神態端莊。
昔時刻此菩薩印,髮髻上有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化像,其容貌自在安詳,主要是表達觀世音菩薩內在的悲心,有比法常法師畫「白衣觀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