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電視節目「大學生了沒」捧出學生明星,「星光大道」捧紅素人學生偶像,撇開打拚家計因素,大學生賺錢正當道,不論創業或打工,在全球不景氣狂潮下,「由你玩四年」落伍,「拚經濟」才是王道,也有學校體認這股潮流,推出「校園創業基金」,補助學生邊念書、邊創業當頭家。
從「由你玩四年」到「拚經濟」,大學生的轉變固然「可喜」,但「可憂」的更多,那就是為何不是「由你讀四年」、「拚知識」?為何大學生的「正業」不是讀書?
一名經紀人說,這群大學生看似搶錢,但公司要求須以課業為主、表演為輔,遇上期中、期末考、校內重要活動,會挪開錄影,不影響學業,但她坦言,學業與賺錢孰輕孰重,學生難免拿捏失衡。
如今人人可念大學,部分學生認為,在校階段把握創業、打工契機,遠比讀書考好成績來得重要。這項觀念顯然是目光短淺,用一句股市術語形容是「短多長空」,眼前看似榮景,但長遠來看卻是黯淡,「去知識化」的結果,將是日後肚子裡沒有墨水,很難鴻圖大展。
媒體分析指出,主計處統計至二月止,失業五十八萬人中,二十二萬人擁有大專學歷,高達四成大學生滿街跑,「印證學歷愈高、失業率愈高」,大學生向「錢」看,似乎情有可原。
此一分析看似有理,實則謬誤。從經濟學供需原理來看,失業率高是因為供給過多,不等於「學歷愈高、失業率愈高」,這麼簡單的邏輯都不通,顯然分析者也需要多讀點書
一位大學教授跟學生分享指出,打工、創業皆非賺錢手段,重點是過程中獲取經驗,大學生習慣把學業、打工分開,這是不對的,例如航管系學生去加油站打工,不如去貨運公司,大傳系去超商不如去傳播公司、電台打工,汲取相關經驗,厚植求職潛力。
教授說的也是似是而非,一來傳播公司、電台、貨運公司未必有打工職缺,二來打工的重點「是在過程中獲取經驗」,包括做人做事的道理、學習磨難、接受挫折、養成良好的EQ,這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筆者不反對打工,但「由你玩四年」、「拚經濟」都不是王道,「拚學識」才是,這點學生應認識清楚。
陳昭如(台北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