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陸旅遊和工作的台灣人,看到高掛街頭的「永和豆漿」店招,總覺得格外親切!其實翻開台灣的豆漿史,一九四八年之前,台灣家庭的餐桌上,鮮有豆漿這種飲料,喝豆漿是兩百萬新移民在政府遷台後,隨軍帶來的新飲食習慣。
老兵開豆漿店 消夜革命
五十年代,幾位退伍老兵在台北永和交界的中正橋下開起豆漿店,形成聚落;到七十年代,台北市民看完台灣少棒在美國威廉波特贏球的實況轉播,還能在子夜到永和近郊的豆漿店喝豆漿、吃燒餅當消夜,也帶動了永和的豆漿店熱潮。由於物美價廉,加上二十四小時的服務,台北人慢慢養成喝豆漿的習慣,但這個清晨就要起來磨豆,賺的是蠅頭小利的苦差事,卻漸有品質日下後勁不繼之勢。
一九八五年,剛從空軍退伍,從事房地產仲介的林炳生,從永和的老兵豆漿店看出商機,而改賣起豆漿燒餅油條,並以六十萬元台幣的資金,取得「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他買下一個小工廠,在南港成立弘奇食品公司,開始機械化生產永和豆漿的批發業務。
林炳生雄心萬丈,認為要做就要做大盤商,才有賺頭。他的食品廠針對豆漿店生產濃縮豆漿,只要按比例兌水,就能熬出香濃豆漿,大大節省了豆漿店小老闆們的勞力。
南港廠還生產豆漿包裝飲料,由半自動化生產漸進到全自動化生產,將數萬瓶豆漿飲料批往全市的麵包店、豆漿店、連鎖超市和學校。
弘奇小包裝豆漿獲得GMP認證,創新產品「永和黑豆漿」又榮獲食品科學技術創新獎,一九九八年連續八年獲得台灣食品品監會金牌獎,開始進軍日本市場,林炳生更因此獲得「傑出食品企業家獎」。
機械化產豆漿 得獎無數
永和豆漿很快的成為移民國外的台灣人鄉愁的一部分,也促成永和豆漿到東南亞、歐美國家開店,但惟獨大陸這一塊市場,展店十分不順。因為大陸零售體系的銷售費用太高,匯款時間太長,導致利潤菲薄。
大陸媒體分析台商的成功之道,都說台商「凶猛」,行伍出身的林炳生在商場運籌帷幄尤其剽悍。一九九九年林氏兄弟開始在上海獨資開設直營的連鎖店,布建豆漿店餐飲網路,然後借助品牌效應和管道,銷售自有品牌商品。
不只台商因為飲食習慣和思鄉之情走進豆漿店,林炳生也徹底顛覆豆漿店的菜色,不只賣豆漿、燒餅、油條、飯糰,還有小籠湯包、炒米粉、炒牛河、鹹豆腐花、擔仔麵、牛肉麵、皮蛋瘦肉粥,更有台灣刨冰、甜品,還有多種飲料,簡直就像吃Buffet一樣。
窗明几淨,衛生放心,永和豆漿以良好品質、美味可口和貼心服務,改變了上海人的早餐習慣,永和豆漿走進了上海人的生活,更從上海迅速布店郊區。
隨著店面數量的增加,成本愈來愈低,宣傳效果卻增強,不但大幅降低原材料和設備的採購成本,也同時降低經營成本。此外,郊區顧客因為當地類似店鋪少,可供選擇機會不多容易形成品牌忠誠,一旦形成品牌忠誠,顧客的強烈排他性以及購買率提高和單價的增加,競爭對手想要在這個區域發展,就不那麼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