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昨天公布「觀光拔尖領航計畫」,今年起四年投入三百億元觀光發展基金,希望到民國一○一年,能創造五千五百億元商機、四十萬人次就業機會、吸引兩千億元民間投資。
其中拔尖行動方案的「國際光點」,將依區域特色舉辦或邀請國際知名賽事、活動,與二○一○年花博、二○一一年世界設計大賽、建國一百年等大型活動,行銷台灣。
隨著科技進步,地球村的形成,台灣是該以行銷站上國際舞台,最近閱讀嚴長壽的著作《我所看見的未來》,筆者有同感,台灣若想要走出去,必須先要有國際眼光,政府與人民要共同思考什麼能為台灣加值,才能升級至國際水平,台灣雖有豐富的美食、文化、傳統技藝、人文熱情等,但缺乏特色的凸顯,必須要透過規畫、包裝與宣傳行銷。
雖然政府多次舉辦國際行銷活動,經由媒體披露後打開知名度,將台灣推上國際舞台,但常因計畫倉促與推動不力,成效不彰,而且,因推廣活動執行欠周,反使參加活動的國內外遊客,感到服務不佳,甚至有破壞環境生態之虞,而不能延伸活動續航力。
所以,政府的大型國際推廣行銷,與其不斷地舉辦農產、花卉活動,不如從「主題與遊客興趣融合」方向思考,以創造活動最大功能與永續經營的空間,譬如國際花卉博覽會既然稱為「國際」,就要有國外宣傳預算、國際旅客活動配套安排,讓行程能使旅客感受傳統文化鋪陳與引導,再如推廣台灣陶磁藝術,行程可加入鶯歌陶瓷展,或自製陶瓷活動,甚至旅遊結束後的伴手禮,都要能讓遊客感動,而願意再來觀光。
所以,活動不能只是活動,應該是包裝成傳統文化活動,主辦單位更應延展活動的生命力,例如結合台灣蘭花推廣與多樣農產花卉展覽,進而有計畫的推廣台灣特有農業技術與培育花種,甚至推動綠建築與環保,建立台灣環保美名。
在政府不斷開拓大陸市場的同時,別忘記有潛力更大的國際市場,各項國際活動都要能深植國外遊客的心,創造感動,遊客會因「生命的感動」而消費,才能為台灣創造更多的商機。
井亭(台北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