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公布今年一月的信用卡簽帳金額,是五年以來首次跌破千億元,此外,停卡數達六十三萬張,顯示消費市場還是偏冷,民眾拿到薪資仍然傾向儲蓄保本。
或許信用卡單月的刷卡金額,不能全然代表整體消費行為,但以目前國人使用信用卡的普及程度來說,觀察信用卡刷卡金額的消長,絕對可看出民眾消費意願的高低,和消費能力的變化。
雖然民眾消費依然謹慎,但台灣股市最近的表現真可說是勇冠三軍,一時之間似乎所有國際信評公司、法人機構對台灣今年GDP衰退有可能達到百分之十的預測,全成了笑話,政府財經官員更是一掃年初台股頻頻破底時的陰霾,頻頻發表春燕滿天飛的說法。
但事實上,台灣的經濟前景真的這麼樂觀嗎?把「急單效應」說成是春燕整批歸來,無薪假人數減少更讓行政院大大鬆了一口氣,但是誠如郭台銘的說法,能不能留住燕子才是最大的考驗。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東協加三將使國內就業需求減少十一萬四千人,台灣未來隨時有被邊緣化的危機,而政府官員卻依舊報喜不報憂,和以往的執政者比較,實在沒太大長進。
GDP等於民間消費+政府消費+資本形成+輸出│輸入,試想,當工作機會像輕煙一樣消失,絕大多數的民眾收入持續減少(並非所有的人都玩得起股票),連帶消費也減少,進出口又比以往大幅衰退,民間投資也委靡不振,單靠政府消費能獨撐GDP不墜的大梁嗎?官員莫要再自欺欺人,或是為了美化GDP數字而濫用公帑,結果只是將債務留給後人而已。
范仲禮(基隆市/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