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論壇圓滿閉幕,大大的「和諧」兩字坐落在場地上,對照近來的政局氛圍,讓人無限感慨,政治和媒體確實是泯滅人性的怪獸。
「和」與「諧」在字典中分屬「口」部和「言」部,都和說話有關;佛教的十戒如不惡口,不兩舌等,和「語」相關的戒多達四條,可見說話的藝術重要性,而「和諧」的意涵,除了語言的溫善外,性情和語調都和順,彼此能調和,才能達到和諧的境界,而這正是目前台灣最欠缺的。
佛家的「六和敬」,也適用於世俗,「意和同悅」或因政治立場不同,凡人難以做到,但「口和無諍」的分寸,下筆時應可拿捏。文字形同語言,也是一種利器,可救人亦可傷人,故傳媒在報導時,不應斷章取義、惡意批評,不見獵心喜、口誅筆伐,更不做人身攻擊,就可減少許多紛爭。
對佛家而言,世間有情皆平等,何來種性族群之分,「沒有可恨的敵人,只有可憐憫的眾生」,這是菩薩精神,也是共世間的理則。兩岸對峙了數十年,隔閡與藩籬難免,非短時間能消弭,但世間無常是真諦,因無常變化才有希望,誰能預料以後發展如何,這有賴大智慧者,逐漸化解敵意和仇恨。
看著爭亂不休的紛擾,讓人不勝感嘆,為何台灣一切都被泛政治化?衷心期盼和平早日到來,願以祈願文之一句與大家共禱:「願這個世界上沒有衝突,只有和諧;沒有糾紛,只有共存。」
宏信(嘉縣大林/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