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雖受惠 今年稅收即短徵千億 未見開源之道 若有嚴重缺口怎麼辦? 還是要從長計議
媒體報導全民減稅案昨天在立法院財委會初審通過,筆者認為,財政部送出「大紅包」,立委再加碼,人民雖受惠,但國庫失血,利弊參半,恐怕還是得從長計議。
全民減稅案中,個人所得稅率將從現行百分之六、十三、二十一,分別調降百分之一外,為了照顧中低收入戶民眾,最低課稅級距也從四十一萬元,調高到五十萬元,將有七成以上民眾、逾三百萬戶受惠,每戶將可少繳四千元至四萬元不等,預計明年五月報稅就可適用,而國庫稅收短少也將擴大到一百八十億元。
另外,為了合理調降綜合所得稅的課稅級距金額,按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程度調整門檻,也將從現行的百分之十調降至百分之三,以反映物價上漲程度,合理降低綜合所得稅的負擔。
全民減稅立委加碼再加碼,除了為民眾守住荷包,也為民眾增加財富,這是民意代表職責所在,該為立委鼓掌,但在荷包與國庫(包含政府舉債)之間的消長如何拿捏,學問可不小,有部分立委就看出其中端倪。
為了拚景氣,政府祭出貨幣與財政政策,有些立委關切會造成稅收短徵嚴重,未來若發生重大財政缺口,何時辦理追加減預算?立委賴士葆就指出,今年收入預算減少一千億元,財政部應提出解決之道。
一千億元不是小數目,但財政部長李述德說一切都還在掌控範圍內,是否追加減政府預算,等待六月或七月後再考量。
所謂一切都還在掌控範圍內,是指「若有重大缺口,就要報請行政院做必要精簡措施,再不行,就要開源,若還是行不通,就要辦理追加減預算」,怎麼開源,李述德沒有說明,在經濟不景氣,又不可能加稅下,很難想像政府預算減少一千億元時,要如何開源?
至於降稅的「附加價值」,除了促進租稅公平,減輕中低所得及薪資所得者的租稅負擔,更重要的是,將有助於提高民眾的消費力,增加民間投資,活絡經濟,這無疑是另一種「消費券」的發放,顯然政府對其效果有信心,但並沒有拿出實據來說服民眾。
此外,在企業方面。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將由百之二十五調降至二十,採行單一稅率,並將起徵額由現行五萬元提高至十二萬元,李述德認為,這對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的影響較大,但相對於政府預算,此一影響能抵銷短收的一千億元嗎?
政府、立委拚命減稅,國家卻債台高築,國庫空虛而「藏富於民」未必是好現象,冰島破產,很多國家政府也面臨「倒閉」,台灣沒有本錢「跟進」,全民減稅恐成台灣的隱憂,還是得從長計議。
王惠民(宜蘭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