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問題 千萬別心急

記者李祖翔 |2009.03.22
764觀看次
字級

【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經濟不景氣時代,失業率節節節上升,「畢業即失業」不再是玩笑話,「壓力」成為大眾最重視的議題,精神科醫師在病患人數急增的看診下,他們是怎麼看待社會新鮮人?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雅如表示,青少年看精神科門診,以因家庭因素(例如與父母失和)與同儕相處(容易因為難以控制的情緒導致衝突、被排擠)兩項原因居多;失業、經濟困難等則是已成家的中壯年常面臨的問題,同樣以焦慮、失眠症狀為多,「掉髮、精神耗弱等嚴重病症的原因,不會只是經濟層面而已。」

針對失業帶來的壓力和精神問題,儘管市面上有許多紓壓方式,但蔡雅如並不作此建議,最適當的辦法還是面對核心問題,多找人討論,例如朋友或醫師。因為經濟困境是很實際的問題,用別的方式改善精神壓力並不是很正確,在分析解決失業問題時,也千萬不要心急。

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近幾個月,因失業及擔心被裁員而前來就診的民眾大幅增加,社會新鮮人強烈反映「生不逢時,為什麼輪到我們這一代,就業機會就變少?」他們的無奈感提升了,更特別的現象是,求診最多的反而是「家長」,他們抱怨因孩子找不到工作,懶散缺乏自信,足不出戶,令家長精神壓力變大了。

即使時代產生無奈,待業造成壓力,但因此就醫的青年卻非常少;青少年不敢面對、認清世界趨勢,心態上還不願意做粗重工作,是張家銘認為亟需調整的。「心態最重要」,他覺得應以學習、進修取代逃避,「能做盡量做,工作機會來時才不會白白錯失機會。」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朝雄指出,在校期間,有上課、同儕互動的緣故,作息比較正常,精神壓力小,畢業後如果找不到工作,時間久了會失眠、焦慮、緊張,如果又沒有規律的運動及興趣,此時再結合「看到朋友已找到工作,自己卻沒有工作」的比較心理,身體自然就會失去承擔壓力的條件,健康危機便隨之而起。

單一的待業壓力不會導致健康危機,而是本身有其他疾病或壓力,混合引起憂鬱症,憂鬱症病患對外界壓力抵抗力較弱,產生負面情緒,才會導致暴力傾向與自殺。李朝雄表示,固定的生活作息、充足睡眠與適當的活動,可以抵禦壓力的侵襲。

基隆署立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迺榮說,很多年輕人出現全身身體不適、頭暈、嘔吐、胸悶等狀況,找不到主因,才轉診至精神科,診斷結果為「精神壓力」所致,醫師強調,因壓力引起的症狀是輕微的;解決待業等壓力有三個步驟,第一是「外部環境的調整」,如果因壓力造成不舒服,表示該做改變的時候到了。

第二是「內在的心理調適」,可以找心理師諮商,第三為「身體影響心理的習慣養成」,例如長期做有氧運動和打坐,另外,避免飲茶和咖啡,白天多運動,讓夜晚好眠。失眠是因壓力引起的主要症狀,也是免疫力降低的開始,如果能給予支持、分享工作經驗,並讓他們具體說出自己的困擾,是幫助他們主動就醫、恢復健康的好方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