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社會有史以來平均學歷最高的世代;也是前所未見年輕人學歷大貶值的失業世代;是大學生屆就業年齡,即進入烽煙四起的戰國世代;也是父母希望子女能兼顧文憑和麵包,孩子則希望能把興趣當前提的衝突世代。
雖然,大家都說大學教育對孩子的幫助是多方面,而非只是找工作的一個跳板;雖然,年輕學子們都知道大學畢業只是人生起步,職場的能力與機會還要靠時間證明;但是,近來揮之不去的全球金融海嘯所造成的信心危機,卻讓「找不找得到工作」、「賺不賺得到錢」,成為年輕人與父母們的大話題。
一份大學教育調查指出,雖然企業主一再宣稱「學歷不重要,能力才是關鍵」。但是,三分之二受訪學生坦言,當初上大學最主要原因就是「上大學比較有機會找到好的工作」;六成三學生也認為「文憑很重要,所以要讀大學」;受訪學生有五成五不認同「學歷愈來愈不重要」這項說法,有九成以上的高中生家長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上大學,顯示的是,學生與家長都相信文憑將會左右未來出路。
在傳統社會,讀書是脫離布衣階級往上攀爬的管道,科舉是取得達官貴人的重要階梯。當教育的結果能與成就產生一定連結,繼而可獲得工作、職業,取得較高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且能光耀門楣時,換言之,教育、職業和收入三者就相互成為社會上不明言、但深信不移的互動關係了。深信資源與機會隨學歷高低起伏的社會人,或抱持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強的父母,都無力掙脫這個世俗的牢籠。這項調查只是揭開了「為甚麼上大學」的答案,也冷酷的指出「工作和文憑的曖昧關係」。
如果,社會價值觀真的不把「學歷」當成工作捷徑,不把「文憑」視為社經指標,那麼大學的高錄取率或大學學位是謀職基本門檻的事實根本不需多慮,不過像九年義務教育改為十六年,或高中社區化、高中生繁星計畫、拉近城鄉距離…等,人人進階有甚麼不好?
但因為父母、孩子與社會都認為大學學歷與經濟價值有緊密的連結,大家都相信文憑可以為這期間所投注的時間、金錢、努力,獲得實質回饋與保障,於是要找到更好的工作、賺進更多的錢,就成了社會對年輕生命最重要的考核,孩子如果此時抉擇偏離軌道,非預期運行,不是父母譴責就是師長遺憾,則成也工作、敗也工作。
對大多數人來說,工作的主要目的雖是謀生,只是有些人很幸運,他們為謀生所投入的精神、時間正是他們興趣的追求,有些人比較不幸,工作只是溫飽的工具,但不論報酬多寡,每一個人對待工作與金錢的態度都是千差萬別的,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能不能在「求同」的同時,也能「存異」。
剛就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人生之路上並不完美;卻讓你我因而看見了希望與真實;那正是一種不害怕的勇氣。不景氣時代的工作或許不容易,不過,年輕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絕不是金錢多寡,而是志氣高低。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胡正文/實踐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