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不景氣的眷村菜透過「光陰的故事」,讓人回想起生活艱困年代的媽媽手藝,嚼著菜香,一家人天南地北的說話,一家人的歡樂從飯桌開始。
大環境不理想,兒時的家常菜不但重新回到外食族的記憶中,媽媽的味道也再一次被請回餐桌上。對抗不景氣,還是家鄉小吃划算,眷村菜因此大翻紅,孫媽媽每天在「光陰的故事」中炒菜,更炒出了大家的饞嘴。
眷村菜,代表了樸實無華的料理、合宜划算的價錢及貧窮卻美好的日子。其中有極大比例是麵食,對當時需要勞動的人口來說,較有飽足感,例如饅頭、水餃、燒餅等,成為眷村美食的代表。
在真實的眷村生活中,偉忠姊姊王蓉蓉就是天天熱菜熱飯上桌的孫媽媽翻版,家裡的餐桌上,貫徹始終的要製造一家人一塊好好吃一頓的歡樂。
「想當年,人民窮,國家窮,物質十分缺乏。」王蓉蓉從小看著媽媽捏個小錢包去上菜場買菜,幾樣簡單的青菜豆腐,卻顧到了全家人的營養,也變化出老小所需的各式口味,「一把空心菜五毛錢,炒豆干給兒女帶便當,加豆腐做湯給奶奶喝,自己再來一盤純素。」
嚼著菜香,一家人天南地北的說話,面面俱到的媽媽深深影響了王蓉蓉,使她極力擺脫生活艱苦,維持一家人的同桌歡樂:「現代人都往餐廳去找美食,回家就帶兩個便當,一個看電視,一個對電腦,一點樂趣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