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修補基因突變 家族罹癌風險增百倍 20歲起每兩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本報台北訊】年紀輕輕癌上身,小心家族基因突變!一名三十一歲女子,因腹脹、嘔吐和體重減輕到醫院急診,檢查發現是右側結腸腫瘤塞住腸子,趕緊切除,並追查家族史,有多人罹癌,成為「林奇症」癌症家族。醫師指出,MLH1基因突變者,罹癌風險較常人增一百倍。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世慶表示,國人罹患結直腸癌的平均年齡是六十四歲,這名女子年輕罹癌,高度懷疑,恐是基因作祟。調查女子家族史,發現她的外婆、舅舅、阿姨分別罹患直腸癌、結腸癌、子宮內膜癌。
院方進行基因篩檢,發現她有DNA修補基因MLH1突變,即林奇症候群(LynchSyndrome),也就是遺傳性結腸癌。北榮再為她二十五名三等親內的親戚全部進行MLH1基因篩檢。又發現一名親戚有大腸原位癌,另一名有大腸瘜肉症。
張世慶說,人體DNA複製很精準,且會自我校正,但還是有出錯時候,這時就需修補基因幫忙,「就像修正液,把錯誤的DNA擦掉重寫一樣」,如修補基因有問題,基因突變會高出一般人一百倍。
張世慶表示,一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DNA修補基因突變者,得大腸癌機會是百分之八十,且發生年齡比一般人早,平均四十二歲;得子宮內膜癌約百分之四十,胃癌和肝癌百分之二十,皆高於一般人。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在二○○五年到二○○六年大規模篩檢林奇症候群,篩檢的五百六十一個結直腸癌手術病患中,有四十一人出現複製錯誤。進一步用DNA定序,發現有十三人是林奇症候群,發病平均年齡只有五十一歲。其中右側結腸癌有八例,最年輕者是十八歲男生,因血便就診,發現是結腸原位癌。
張世慶呼籲,家族中有特別年輕就罹患結直腸癌的親人,全家族都應進行MLH1基因篩檢,一旦帶有此基因,二十歲起每兩年接受大腸鏡檢查,三十歲後要定期檢查子宮與胃部,發現異狀趕緊治療。
如何預防大腸癌
由於飲食西化,國人常吃油膩紅肉,結腸直腸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名,一年約新增九千名病例,書田診所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醫師胡煒明建議,年過五十歲者,應每三年做大腸鏡檢查,有家族史者最好提前檢查。
胡煒明說,傳統大腸鏡檢查,若發現大腸瘜肉,需一併電燒,做起來病人可能比較痛;現在無痛大腸鏡,一般只需十到二十分鐘檢查時間,較傳統少十到二十分鐘,不過需自費三千五百元至四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