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飲食足以幫助正常生長發育、代謝、修復更新;對的食療才能真正養生防病,幫助疾病趕快痊癒。
藥補不如食補
戰國時代的名醫扁鵲曾說:「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療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唐代大醫家孫思邈也說:「夫為醫者,當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說明食療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古代醫師在治病時常先用食材調理,若病仍不癒才考慮用藥。
藥食同源
許多中藥多為一般的天然食材,在食用的過程中發現其有某些療效,進一步成為藥品。藥食可分三等級:上品主養命,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能輕身益氣不老延年,可當一般食材使用,如薯蕷、黃耆、人參等。中品主養性,無毒有毒,斟酌使用,可療病,如葛根、當歸、乾薑等。下品主治病,多毒,不可久服,一般少當食材使用,如附子、大黃等。
食物分析
使用飲食療養時,需在中醫的理論指導下來運用方能見效,並需注意食材藥材幾個特性。
一、四氣(四性):寒涼食物: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瀉下利尿等作用,多用於陽、熱、實證;溫熱食物:有補氣祛寒、健脾開胃、補益、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滋陰養血、生津填精等作用,多用於陰、寒、虛證。
二、五味:酸味食材多作用於肝;苦味食材多作用於心;甘味食材多作用於脾;辛味食材多作用於肺;鹹味食材多作用於腎。
酸者多具生津收斂、消食止瀉,如烏梅、山楂;苦者能清熱瀉火、解毒燥濕,如苦瓜、綠茶;甘者滋養止痛、潤腸,如蜂蜜、飴糖、紅棗;辛者解表消風、行氣通陽,如生薑、辣椒;鹹者化瘀、軟堅散結,如昆布、海藻。
三、五色:青色食材多作用於肝,如各種青菜、綠葡萄、奇異果;赤色食材多作用於心,如紅蘿蔔、番茄、甜菜根;黃色食材多作用於脾,如黃豆、地瓜、南瓜;白色食材多作用於肺,如百合、白蘿蔔、白木耳;黑色食材多作用於腎,如黑豆、黑棗、黑木耳。
四、歸經(作用部位):如醋、梅入肝經,多作用於肝;龍眼肉、酸棗仁入心經,多作用於心;大麥、糯米入脾經,多作用於脾;枇杷、燕窩入肺經,多作用於肺;海參、淡菜入腎經;百合入心肺二經;大棗入心脾二經;山藥入肺脾腎三經;蓮子入心脾腎三經。
五、歸經部位及作用:如芹菜入肝經清肝火;蓮子心入心經清心火;梨子、柿子入肺經偏清肺熱;香蕉入大腸經偏清大腸熱;奇異果入腎膀胱二經偏清腎虛膀胱熱;桑椹入肝腎二經偏清肝腎虛熱;綠豆味甘、性寒入心胃二經,清熱消暑、利尿消種。
六、作用趨向:升浮藥食
│作用方向由下往上或由內往外,功效如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如薑、花椒;沉降藥食:作用方向由上往下或由外往內,功效如重鎮安神、收斂、降逆、止咳平喘、瀉下、清熱、利尿滲濕,如冬瓜、蓮子、梅子。
(作者為中醫學碩士、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 陳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