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不好,讓很多人心情大受影響,不論走到哪裡,都會聽到有人感嘆不如意的遭遇。在家裡更糟糕,打開報紙或新聞頻道,又得接收更多的負面消息,看來這次全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止於物質上的損失而已。
如果我們對於生活上的貧乏或生命境遇的困厄,只侷限在憂愁怨嘆層面,就很容意忽略掉另一種涵義,在寫作上,古人有所謂「文窮而後工」、「非窮愁不能著書」、「愁苦易好,歡愉難工」的說法,意味著偉大作品,往往產生於作者的窮蹇命運。
歐陽修說:「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蘇軾也說:「秀句出寒餓,身窮詩乃亨」,意思都在於,貧窮反倒成為創作的驅動力,因為困頓和不幸激發了我們內在的潛質,儘管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
所謂「詩人不幸詩家幸」,在現實中生活挫敗的人,的確有因轉戰創作而成名的例子。
比如在台灣詩壇有「苦行僧」之稱的周夢蝶,早年即以擺舊書攤維持生活,我曾因替雜誌撰稿到周老師住處採訪,當時他竹圍的房子還是跟別人借住的,最令人難忘的是,一進門,唯見散置著的書籍和報刊那家徒四壁的景況。
周夢蝶在詩作上竭盡所能、全力以赴的態度有目共睹,然而台灣社會要靠微薄的版稅和稿費餬口卻不是容易的事,反過來說,文學既是「苦悶的象徵」(這是日本文藝評論家廚川白村膾炙人口的一本傑作,如今成為一般人的口頭禪),在這樣高壓不安的環境下,當你願意把快樂或不快樂的遭遇跟大家分享,不但可以抒解情緒,說不定也能交出寫作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