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經典名句】純孝之報

文心工作室 |2009.02.27
3039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喪府君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德行第一〉

讀懂名句

吳郡人陳遺,侍奉家人極為孝順,他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的鍋巴,他在郡府擔任主簿時,身邊時常備有一個袋子,每次煮飯之後,總會把鍋巴貯藏起來,帶回家給母親吃。後來,逢上孫恩聚眾作亂,攻入吳郡,太守袁菘領兵討伐,這時陳遺已經聚積了幾斗鍋巴,來不及趕回家,即帶著鍋巴出征。

兩軍大戰於松江下游滬瀆一處,陳遺這方戰敗,士兵四處潰散,往山間湖澤方向逃逸,多數人因饑餓而死,唯獨陳遺靠著鍋巴得活。當時的人,認為這是陳遺至誠孝心的善報呀!

名句故事

陳遺是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東晉末年時,擔任吳郡主簿,因母親喜歡吃鍋巴,所以他每天都到郡府廚房內打包那些人們不愛吃的焦黑飯,帶回家給母親吃。

東晉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孫恩聚眾叛亂,朝廷決定發兵征討,從此展開了長達三年的內亂;在這場亂事當中,許多人皆因饑餓而丟了性命,陳遺得以大難不死,其賴以維生的就是那袋原本要帶回家給母親的鍋巴飯。

此事傳開之後,大家一致認為是陳遺侍母的「純孝」之心感動上天,所以才能夠幸運地逃過一劫。另外,據《南史‧孝義傳》所記,陳遺在戰敗逃亡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神蹟,史書寫道:「母晝夜泣涕,目為失明,耳無所聞。遺還入戶,再拜號咽,母豁然即明。」

陳遺在山澤間流竄、躲避叛軍的日子,他的母親因擔心他的安危,日夜哭泣,哭到雙眼失明;好不容易陳遺回到家中,看到母親雙眼都哭瞎了,不禁號啕大哭跪拜母親,神奇的是,母親竟在此時又恢復視力了!從此更加深了人們對「純孝之報」的信念,堅信人的「孝心」是可以感動上天的。

新說名句

「純孝」一語,原是古人讚美東周春秋鄭國大夫潁孝叔的話。《左傳‧隱公元年》記錄了歷史著名的故事「鄭伯克段于鄢」。事件的起因是鄭莊公的母親姜氏,從小偏心莊公的弟弟共叔段,等到莊公一即位,她不斷向莊公提出要求封邑給共叔段管理,造成共叔段的封地和軍備,直逼莊公所統治的範圍;待共叔段羽翼漸豐,便籌謀叛變,加上境內還有母親姜氏的裡應外合,共叔段本以為這是一場天衣無縫的計畫。

其實,鄭莊公對弟弟共叔段的動向一直有所掌握,只是礙於母親的緣故,不便直接展開攻擊,等到共叔段因而兵敗逃亡。此事之後,莊公氣得將母親姜氏幽禁在城潁一處,發誓說:「不到黃泉,絕不和母親相見。」只是話一說出,莊公立即心生反悔。鄭國大夫潁考叔於是替莊公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他教莊公把地挖掘到見到泉水,然後與母親在地道中相會,這樣既不違背莊公先前說出的誓言,又可以和姜氏重拾母子之情。

這則記事的最末寫道:「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文中稱許潁孝叔是一個大孝子,除了自己行孝之外,也懂得助鄭莊公盡到孝道。所以《詩經‧大雅‧既醉》才會出現「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的詩句,意指孝子的心不會匱乏,幸福永遠賜予這類人身上。(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