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醫院金額約20億 可讓200萬弱勢人次免費接受西醫門診 衛署:檢討改進
【本報台北訊】景氣跌落谷底,窮困病友無力就醫的事件頻傳,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調查卻發現,長庚等十三所財團法人醫院的二十億救濟提撥金,未能依法用於照顧弱勢族群,希望輿論壓力讓賺錢的大醫院「苦民所苦」,醫改會昨天也前往監察院檢舉,請求調查。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認為,財團法人醫院屬於非營利機構,除享有賦稅減免及相關獎勵外,還吸引許多民間捐款幫助,依照「醫療法」的規定,財團法人醫院應將每年結餘的百分之十以上,做為醫療社會救助。
但醫改會在衛生署公布的九十五、九十六年財團醫院財務報表中,發現十三家醫院依法提撥的醫療社會救助金,有二十億元遭到閒置,光是長庚醫院就占十五億元。另外,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奇美醫院、為恭紀念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安醫院與其他五家醫療財團法人醫院,共計約有五億元。張苙雲說,二十億元如果適當使用,將可讓兩百萬人次弱勢窮困的病家,免費獲得西醫門診。
張苙雲說,醫院常以給付偏低、經營困難為由,要求每年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醫療給付成長率,導致健保收支差距加大,民眾面臨保費調漲壓力,醫院賺錢卻未依法回饋社會,民眾難以服氣。現在還有國泰、馬偕、亞東、振興、彰濱秀傳、中心診所醫院等六家醫院未公布財務或是財報不齊全,外界無法得知醫院盈收是否遭財團法人所屬其他機構或附屬單位給暗摃。
醫改會呼籲,大醫院要苦民所苦,確實執行社會救助提撥金支用,衛生署應督促醫院公布財務,依據醫院真實成本定價,杜絕醫療浪費,不要讓弱勢民眾看得到、用不到。
庚醫院院長室特別助理郭正全回應表示,長庚每年提供弱勢族群醫療救助,包括捐助價值上億元的人工電子耳給聽障兒童、補助低收入民眾的醫療費用。長庚也打算放寬補助條件,協助付不出醫療費用的貧困病患。
衛生署發言人王哲超指出,目前不清楚長庚醫院的醫療盈餘是來自健保給付、自費項目、掛號費用或節省的營運成本,若健保藥品給付高於長庚的藥品採購成本,衛生署會請健保局去了解,合理調整健保給付價格。
他並表示,衛生署醫事處分批審查及上網公告財團法人財報,國泰等六家醫院財報屬於第三批,醫事處已請專家審查完畢,近日就會上網公告供人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