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生命線協會的資深志工,在容納兩人空間的協談室接聽個案電話,志工守則、紀錄卡、錄音機等是必備工具。記者李祖翔攝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生命線各縣市協會是陸續成立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公益性非營利組織,而各縣市有各縣市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風格,儘管位於台北的國際生命線中華民國總會是制定基礎標準,並統轄全國行政作業單位,但許多縣市生命線協會仍認為細則是各自主導,甚至「互不相干」。
以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為例,就有別於各縣市,獨立籌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專門負責追蹤企圖自殺個案,中心主任江文賢表示,北市有更專業的系統與配置,每月協談個案數有三千通,緊急處理案件十件,因壓力大,正式志工也需要較長的培訓時間,此外,北市還配有紀錄通話來源的電腦系統。
在志工協談室配置上,一般設置錄音機、來電顯示電話機,以及協談規範、志工遵守的禁忌與通話紀錄卡,另有志工督導能隨時監聽志工與個案對話,若遇到已傷害自我的緊急案件,一方面能指示志工應對,一方面派人聯絡行政中心通報一一○。北市生命線協會配有電腦紀錄和追蹤人力,但礙於經費,其他縣市沒有配置。
高雄市生命線協會總幹事吳信安對於自殺追蹤處理有不同看法,曾跨越宗教派別與國界四處推廣自殺防治的吳信安說,精神心理有狀況的個案仍是各縣市大宗,這類個案處在極度敏感狀態,「愈追蹤,愈想逃。」所以,追蹤沒有絕對必要性,「自己主動求助才是正確觀念,日常推廣教育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