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生命線究竟是怎樣的組織?由誰制定方針?台灣有多少生命線協會?國際生命線中華民國總會秘書處副秘書長江景星表示,生命線是預防自殺的協談救援性組織,原是基督教會傳道師成立的,但台灣發展至今,倒成了多元宗教和公益慈善匯合的單位,二十三個縣市都已設立協會,且「各自為政」,志工人數逾四千。
江景星說,各縣市生命線協會都是一線單位,底下配置志工團,負責行政與協談,但因成立時間和社區狀況而有各自規定,總會制定的標準只是基礎,各縣市可另訂符合狀況的限制;總會負責整體的行政事務,包含國際交流和支援縣市不足處,有時兼辦志工或志工督導訓練,以及全國性個案統計分析。
就制度而言,地方性生命線協會底下有志工督導,負責監督志工團,團長領導文宣、活動、關懷和個案組等依照實際狀況分類的志工,性質基本上分為「協談」與「行政」兩種。
普遍志工培訓有四階段,分別是基礎通識培訓,須通過筆試、口試和心得報告審核,及自我探索、見習、實習、個案研討、模擬演練。
而近年志工招募人數不理想,例如北縣僅四十位不到的志工投入培訓,足足少了往年三分之一,然而服務個案卻在增加,以北縣為例,今年和去年除夕一周協談個案,就增百分之二十六;全國每年平均服務十一萬人次,精神心理為大宗,占三成以上,感情、家庭、婚姻居次,性騷擾和職業問題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