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協談志工】不給建議 只能引導 不只聆聽 還要救人

記者李祖翔/文‧攝 |2009.02.21
720觀看次
字級

實習協談志工(左)在資深志工(右)扮演個案情境下模擬訓練。記者李祖翔攝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什麼是「協談志工」?很多人以為自己有感性的一面,在生活中經常扮演安慰和傾訴抱怨的垃圾桶角色,覺得可以給親友很多建議,也都有不錯的成效,所以,擔任一位稱職的協談志工是再簡單不過,然而在生命線服務的資深志工卻說:「我們不給建議,只能引導;不只聆聽,還要真正負起救人的使命。」

「協談志工是一個專業而難以取得的稱謂。」以台北縣生命線協會為例,雖然只要年滿二十三歲,擁有高中職畢業學歷即可參加培訓,但在四階培訓期間,須值班一百四十四個時數,一年中受個別督導四次、團體督導兩次,教育課程二十四小時,參與活動八小時,並通過多次審核,受訓完還要「宣誓」並授證。

協談志工要遵守的規範很多,絕對不允許觸犯的禁忌有四條,第一,是詢問或洩露個案資料,除保護對方,也怕「情感轉移」,例如詢問失戀個案,若將感情轉移到志工身上,想跟志工建立友誼、深入了解、交往,這情況絕對被強烈禁止。

第二,是不能洩漏本名,在舉案例給予引導時,不能用自身經驗;第三,離開協會後,不能用協會名義做任何行為;第四,也是最嚴重的,不能與個案私下聯絡,在台北縣生命線協會成立二十年以來,違反規定而遭開除的就有六位。

「曾有一名志工因受個案威脅,若晚間不在某座橋上見到他,就要跳河自殺,他立即跑去見上一面,雖然挽救一個生命,但我們開會,決定開除他。」

北縣生命線協會主任楊曉青表示,協談志工的宗旨有分主動與被動,主動只能是推廣公益活動和自殺防治,被動則是等待電話打來並且傾聽,「面臨脅迫,志工第一動作應是報警,而不是與個案見面;這是專業,也是保護彼此的措施。」

各縣市生命線協會有各自的規矩,在培訓協談志工的制度上也有些微差異。

「協談是一項有錯要先反省自己的服務工作。」若電話那頭的個案顯示不耐煩、不願意多談,這不是「無可奈何」的常事,也不是個案的錯,而是協談志工的經驗欠缺造成,假使志工能夠設身處地把對方帶入同理心角度思考的模擬情境,那個案絕對會給予信賴而接受引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