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協談不斷 楊曉青救命也救心

記者李祖翔/文‧楊曉青提供/圖 |2009.02.21
616觀看次
字級

楊曉青擔任協談志工,更知道如何與叛逆期的子女相處。圖/楊曉青提供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雖然擔任協談志工有點像自虐舉動,但仍有股吸引力讓人捨身投入。」楊曉青說,擔任志工只是偶然;在服務同時有所成長,覺得很幸運,她問:「真正能面對內心自我的人有幾個?」多年志工生涯,她學會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該承擔的角色,且更能與內心的自我相處,對她來說,這比任何付出都來得有收穫。

處理自殺 引導解開死結

「怎麼處理自殺問題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楊曉青沉穩地說,一接到企圖自殺或已吞食兩百多顆安眠藥的個案電話,第一要讓對方暢所欲言,引導解開死結,想辦法拖延時間,一旁的志工督導或學長姊即刻按警鈴再通報,之間協談不能斷,志工在話筒裡聽見門鈴響時,指引個案去開門,確認警員抵達現場,掌控狀況才能結束協談。

什麼樣的心情願意承受長達九個月的訓練?接受嚴厲考核,還要冒著被無聊人士怒罵、騷擾的風險?楊曉青說:「在協談過程,我們能目睹多元人生的真實面孔,藉由別人遭遇,提醒、警示自己,進而預防。」

楊曉青說,人生除了可能明顯指出的使命外,沒有一本書或一個人能告訴我們人生究竟長什麼樣子,各種困境什麼時候遇到,遇到了怎麼處理,但一個協談志工卻可以預見。

走出協談室 扮演好自己

當協談志工的身分與生活糾纏不清怎麼辦?楊曉青說:「角色扮演就是要經過不斷地訓練。」她說,下線後、走出協談室要做的就是「扮演自己」,學習如何畫清界線,不把協談規矩和心情帶回家,不僅是重要的人生課題,也是協談志工須遵守的規矩,「像從第一期志工走到如今,二十年的協談生涯讓我覺得成長最多的,就是我知道怎麼樣恰如其分地做好每個角色。」

提到協談志工不能給建議的問題,楊曉青更有感觸,她說:「個案對我們掏心掏肺,講出囤積已久的肺腑之言,我們如何用正向力量送回去?稍有不慎,就會摔破他們的心,無法癒合。」

未婚懷孕個案 改變心念

參與協會運作二十年,從無到有,自受訓學員至總會秘書處副祕書長,進而接下北縣協會行政中心主任的楊曉青,覺得為志願服務付出,更能明白如何與自己相處,也能意識到生活中該注意的警訊。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孩子還就讀高中時,碰到一個高中生未婚懷孕的個案,因為出身名門,家人對她的態度是「用斷絕避免家醜外揚」,因為不能墮胎,她害怕得不敢回家,揚言「只有死亡路能走。」

楊曉青陪她度過驚懼的三個月,並聯絡「未婚媽媽之家」為她安置、生下孩子,後來她也返校完成學業,楊曉青感慨地說:「她讓我了解了什麼才叫做家,家就是無論孩子發生什麼事,都願意展開雙手擁抱她,讓她們願意說出問題,共同想辦法解決的地方。」那時候她對家人和孩子叛逆期的表現才有新的面對態度,她說:「能改變心念,都是擔任志工所賜。」

晉升督導 思考需更全面

除了協談志工,她還經歷志工督導時期。志工督導與志工的差別在於服務性質有異,楊曉青說,志工督導要擔任志工八年、任助理督導一年才能晉升。督導不用接聽電話,進行協談,但須充當顧問和輔助協談志工作危機處理,也可直接約談個案,就如同培訓與教導志工的老師。

「志工督導的視野比志工深。」對志工督導來說,沒有「特別難搞」的實習志工,因為督導的工作正是協助實習志工呈現最佳狀態以服務個案;志工督導的眼界寬廣,思考需要更全面,楊曉青不滿足只當協談志工的身分,而在志工領域嘗試各種體驗;她和協會裡的志工有著相同感受:「得到的,遠比付出的多很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