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耕耘二十五載,楚戈投注半生心力書寫的古美術著作《龍史》終於面世了,久聞《龍史》大名的文友昨天濟濟一堂為他祝賀,因鼻咽癌而瘖啞的楚戈表示:「《龍史》出土後,我就死而無憾了。」
集藝術家、詩人及作家於一的楚戈在三十六、七歲時,進入故宮博物院器物處擔任助理研究員,商周青銅器上的圖案花紋中的「龍跡」引發他研究「龍」的興趣,有感於學界對龍的誤解多於理解,他發願寫一本能說明龍的真相的《龍史》。
楚戈在「龍史」指出,漁獵時代的龍叫「它」、畜牧時代為「巳」(ㄙˋ)直到農業時代才依「農」的發音叫「龍」。他認為,「龍的傳人是農人」,且龍是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象徵,《龍史》因而收錄了韓、日、越南、中國和印尼的龍紋,圖片及繪圖多達數百張。
《龍史》兼融考古學、文化學、藝術史等學術領域,作家亮軒剖析《龍史》認為,楚戈是從「文字學」著手、解構身為「亞洲人共同祖宗」的龍,他認為楚戈身為詩人非常有想像力,但他非學院派、沒有名師指導,也許有人可能覺得此書「情緒性字眼較鮮明」,但他反詰學術論文為何不能涉及情感?
楚戈的另一半陶幼春說,二十五年前,楚戈在故宮發表了第一篇有關龍的研究「龍在故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最初洋洋灑灑寫了四十二萬字,歷經四、五次重寫,最後精簡為二十六萬字的定稿。其間雖有出版社有意跟楚戈合作,但因他對圖像等相當堅持而破局,最後由楚戈個人獨立負擔出版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