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中國歷史名花,除了供觀賞,中國人食用菊花的歷史也一樣悠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菊類自有甘苦二種,食品須用甘菊。」菊花性甘、苦、涼,含多種營養和礦物質,常食用菊花能夠達到疏散風熱、益肝明目、清熱解毒、延年益壽之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早在戰國時代,屈原就寫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樣優美的句子。
另外,宋代有許多大文豪都喜食菊花,如:楊萬里有:「半醉嚼香霜月底,一枝卻老鬢絲邊。」蘇洵也有作品曰:「古來鶴髮翁,餐英飲其水。」盛讚菊花有延年益壽之用途。
蘇東坡也是位美食家,他相當喜歡食菊,曾說過:「吾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可說菊花的所有部分幾乎都讓他給吃遍了。
中國人在這幾千年來,發明各種食用菊花的方法,如作菊花粥、菊花羹
;還可以泡茶、泡酒;作菊花露、菊花糕、菊花餅等等。
菊花泡酒在古代是最常見的食菊方式。李嶠寫〈九日應制得歡字〉:「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菊花酒是古人在重陽節時的必備佳飲。
菊花茶不只是現代人的「涼茶」,古代文人雅士已常飲菊花茶,還為它賦詩吟頌;
陸游寫:「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還有俗語說:「常飲菊花茶,老來眼不花。」鄭板橋有詩曰:「南陽菊水多耆舊,此是延年一種花。八十老人勤採啜,定教霜鬢變成鴉。 」
司馬光寫有〈晚食菊羹〉詩:「採擷授廚人,烹瀹調甘酸,毋令薑桂多,失彼真味完。」詩中說他吩咐準備甜菊羹,交待廚子放薑桂當佐料調味。但他又怕廚子放太多,破壞菊花原來的味道。
明代文學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寫菊花粥:「……用菊新長嫩頭,叢生葉摘來洗淨,細切,入鹽同米煮粥,食之,清目寧心。」
菊花外表高雅,味道清香,難怪受到中國人的喜愛,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