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林志生與博士生陳思豪、莊曜禎等人,研發「奈米金球生物檢測平台」,只需一滴血,幾分鐘之內,就能檢測腫瘤細胞轉移的可能性,部分關鍵技術已申請專利。
林志生表示,一種名為「基質金屬蛋白←」(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的酵素會影響腫瘤細胞的形成與轉移,因此,血液中這類酵素活性的變化,可成為偵測癌細胞的重要依據之一。不過目前常用於基質金屬蛋白←活性分析的「←譜分析法」,分析時間長且靈敏度低,僅適用在實驗室或醫院中檢測。
林志生與學生團隊利用「奈米金球」建構一個新式的光學生物檢測平台,幾分鐘就做得到;他說,由於奈米金球具球狀,表面積大,可以大幅提升檢測的敏感度與檢測底限。
林志生說,因為奈米金球的聚集與否,會呈顏色變化,檢測結果甚至可以用肉眼來判讀,這項技術平台,檢測時間短、靈敏度高、成本低又方便,未來可發展成居家式血糖檢測之類的生醫檢測產品,以及「基質金屬蛋白←」活性抑制化合物的篩檢,這些化合物有可能被開發成預防腫瘤細胞轉移的藥物。
交大昨天同時發表生物科技學系趙瑞益與張家靖教授合作的癌細胞「奈米獵殺」計畫,他們運用「抗癌標靶」、「抗癌藥物」及「抗癌奈米」主軸,透過連結這三個研究方向,尋找有效治療癌症的方法。
他們以「奈米鑽石」用在癌症檢測與治療的研究上,已成功驗證「奈米鑽石」連結特殊蛋白或抗癌藥物,可作為辨識癌細胞的存在,及提供未來癌症治療的可能,也開發出「奈米鑽石」攜帶「抗癌藥物」的方法。不過,趙瑞益說,目前仍須進行動物實驗,在確認安全與有效性後,才能進入臨床人體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