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批台灣只有海鮮文化 沒有海洋文化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2009.02.13
998觀看次
字級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表示,看不到珊瑚礁魚在海裡悠遊其中,顯示出台灣海域出現嚴重的過度捕撈現象,讓原本該與珊瑚礁共存共榮的珊瑚魚成了滿足人類口腹之欲的桌上佳餚,不但破壞珊瑚礁生態,也導致海洋生物鏈失衡。他語重心長地表示,這也凸顯出台灣長年來只有「海鮮文化」,而沒有「海洋保育文化」,難怪海洋生態一直好不起來。

國內珊瑚礁魚的捕撈情況究竟有多嚴重?邵廣昭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被吃進肚的珊瑚礁魚類,平均至少達二、三十萬公斤以上,如果再不好好保護,年復一年下來,難保珊瑚礁魚不會有一天被人類「吃光光」!連帶也會導致珊瑚礁的滅絕。

他強調,要確保珊瑚礁與珊瑚礁魚的生態能回復以往面貌,根本之道就是進行「棲地保護」,確保該棲地中所有物種的生存權及周遭生態環境的完好。政府當局不只要立法禁捕、禁食、禁售所有珊瑚礁魚類,民眾也應具有環保自覺,不吃市面販售的珊瑚礁魚,才能為海洋生態的維護助上一臂之力。

不只如此,海洋保護區的設立與管理也是正本清源之道。邵廣昭表示,台灣不是沒有設立海洋保育區,但長年來因為管理單位多頭馬車、保護區範疇與邊界標示不明、缺乏嚴格監測與管理,而導致保護區形同虛設,讓「海洋保護區」淪為名不副實的「紙上公園」,相當可惜。

邵廣昭表示,海洋生態的汙染防治或許馬上就能立竿見影,但海洋生態的復育卻是長路迢迢。全球海域中只有0.3%的海域面積具有珊瑚礁分布其中,台灣何其有幸能擁有美麗的珊瑚礁生態,身處台灣的我們更應懂得珍惜「大自然賜予的禮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