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一詞幾年前在台灣似乎還是個很「冷」的名詞,但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我國學界與環保團體的積極呼籲,再加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發行「不願面對的真相」引發了全球性的關注,自2006年開始,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減量等相關議題開始在各大媒體陸續出現。馬英九總統於2008年五月就任之後,新政府更將「節能減碳」視為政策主軸之一。現在,節能減碳已成為了全民運動,幾乎所有台灣人,不論老少,或多或少都耳聞節能減碳與相關作法。
然而,我們對於全球暖化是否有正確而全面的瞭解呢?我們知道自己的每一個節能減碳的作法能夠產生多少效益嗎?我們的學童或大學生對於全球暖化相關的科學知識是否有足夠的掌握能力呢?在節能減碳的風潮中,我們需要掌握一些關鍵資訊,才能夠明白「為何而戰、為誰而戰?」而如此以足夠知識為背景,我們面對全球暖化的態度與節能減碳的行動時才有堅實的基礎與正確的方向。
首先,我們應該要瞭解的一件事情就是:全球暖化是已經發生,並且仍在繼續發生的的事情,並不是還能夠「預防」的事情。由工業革命之後的1880年左右至今,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已經上昇了約0.6~0.8度C,並且隨著人類每天的活動持續排放溫室氣體進入大氣中,地表平均溫度仍在不斷上昇中。我們今天不論是透過「節能減碳」或任何其他方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存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仍將繼續作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繼續讓大氣加溫。
其次,全球暖化對於地球生態系的影響是全面的,不是僅有字面上的天氣變得比較熱而已。事實上,全球暖化將使極端氣候發生的機率與尺度都擴大,數年前歐洲夏季熱浪熱死三萬餘人、去年中國大陸春運時發生的雪災、最近歐洲與美國發生的低達零下40度的極地溫度等類似的氣候事件,將隨著全球愈加暖化而更為頻繁。也就是說,全球暖化可直接改變大氣對流層的氣候型態,讓極端氣候逐漸成為常態,水災與旱災成為家常便飯,大規模的颱風或颶風經常發生。此外,大氣溫度的升高將直接造成生態系平衡狀態的改變,造成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也將因熱帶雨林面積的減少、森林大火發生的機率與規模增加,使得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進一步加速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造成極地冰帽與冰川的融解,除了改變了地形地貌之外,也會造成水資源的短缺。全世界的水資源中僅有3%是淡水,相當有限。但這些少許淡水中的三分之二被封存在極地與高山的冰帽與冰川中。譬如,喜馬拉雅山脈跨越中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緬甸、不丹和阿富汗七個國家,廣大的涵蓋範圍使其成為全世界某些人口最稠密地區的主要水源地,但目前喜馬拉雅山冰河以每年70公尺的速度往後退縮,將對於在上述國家居住的13億人造成巨大衝擊。極地冰帽融解也將造成大量的淡水注入海中,造成明顯的海平面上昇。根據估計,若目前迅速融解的格稜蘭冰原全部融解,全世界海平面將上昇約七公尺,許多沿海城市與數十億人口的生存基地將完全沒入海中。
哪麼,我們究竟該做些什麼,才能讓全球暖化的速度能夠減緩呢?我們要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但無論是什麼方法,都適用於一個共通的原則,就是「儉樸生活」與「科學精神」。我們應該運用智慧,在降低生活的不必要奢侈程度,但不明顯影響生活品質的情形下,執行對溫室氣體排放降低最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什麼呢?在下一期的文章中,再向各位讀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