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襲台的辛樂克颱風在全國大小城市造成嚴重水患,不但造成后豐大橋等四座省道橋梁應聲而斷,一連幾天的暴雨更讓全台有8個縣市累積雨量都超過1000毫米以上,路面、街道頓時之間成了「水鄉澤國」,不少房子都是直接「泡在水裡」,積水久久未退,讓災民叫苦連天。
然而,這些因自然天災所造成的傷害不只發生在城市都會中,也在山林裡上演。像2001年7月30日凌晨,桃芝颱風登陸台灣,就帶來了狂風暴雨,導致台灣山區發生多起嚴重的土石流災情,不只讓交通、電力中斷,更使得南投、花蓮等地的居民因土石流肆虐而被迫遠離家園,甚至造成多戶人家被土石流活埋的悲劇,讓當地居民度過一生中最膽顫心驚的一夜。災區滿目瘡痍的殘破景象也讓社會大眾見識到土石流的可怕。
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大天災也讓人忍不住想問為何台灣每逢颱風暴雨就易造成嚴重災情?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教授游繁結表示,當一個區域在很短時間內降下驚人雨量,本來就容易因超出負荷而造成災害,再加上水土保持不良或土地超限利用,更易因豪雨導致土石流或水患,釀成災害。
游繁結表示,土石流之所以會帶來嚴重災害,是因為土石流夾帶土石加上坡度陡、流動速度快,常讓人措手不及,以致於山區爆發土石流,都易造成嚴重傷亡。
除了豪雨外,另一個導致近年土石流災情頻傳的關鍵因素就是「九二一大地震」。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黃宏斌表示,台灣有很多的丘陵地、山坡地的地質是屬於「老崩積層」,這些大大小小的石頭經過長期地形、地質作用而形成丘陵地,但經過九二一地震劇烈搖晃後,卻把這些老崩積層給「搖散了」,也造成土質鬆動。一旦大雨落下,上游區就易夾帶土沙、形成土石流。
而不只土石流,水患災情亦不容小覷。游繁結表示,常見的水患成因主要是因為河道無法容納暴雨的水量,以致於水溢出河道,導致河川下游或地勢低窪地區水患。像是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口的社子島附近,就因地勢低窪,所以每逢暴雨就容易有災情傳出。
黃宏斌表示,就如同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一般,每條河川也有所謂的「河性」,因此治洪的方法也應「因河而異」。像是有些地區會淹水,是因為排水溝不夠大、排水不及,那麼相關單位就應該拓寬排水溝、強化排水系統。以基隆河為例,由於基隆河的下游河道較為蜿蜒,因此當暴雨在瞬間降下時,就易導致河川流量因為來不及「轉彎」而造成溢出淹水的情況。這道理就像開快車的人容易在急轉彎處翻車一樣,因此相關單位應根據每條河川的水患成因來「對症下藥」,而不是「一視同仁」,才能避免治洪效果打折扣、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