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當兒,更應該用舊民俗增加年節情趣。學習西洋新思想的同時,應回歸人人都可玩得出創意的原始本能,開啟自己凡事不假外求的動手做的情趣,年的味道一定被濃烈的妝點。

過年的歡鑼喜鼓氣氛中,做年糕、摺元寶、貼春聯……等,都是加重年節味道的重要一環,然而如今已到倒數計時的最後時刻,大家看不到年糕的縷縷炊煙,春聯的當街臨摹,雖然人人口中都不禁有點感嘆的說:「唉,真是愈來愈沒意思了,這麼冷冷清清。」卻又不見從自身做起,為炒熱氣氛付出實際行動。 (傅思捷攝)
重遊舊地,重溫舊夢
民俗學家黃永松說,台灣歷史教育扎根不夠深,以致於新世代一旦接觸新科技,就把傳統文化擱置一邊,不了解節慶祭祖及慎終追遠的意義:「如果肯跟長輩多聊聊前塵往事,趁著年節去讀祖譜,去尋根,不但加強整個家族的凝聚力,還把尋根活動化為家族旅行,重遊舊地,重溫舊夢,多有趣味呀!」
黃永松還想起自己童年三代同堂住的三合院,爸爸從造屋到織補,媽媽從哺乳到做買賣,無一不通,在那個男耕女織,食衣住行都自己動手做的年代,造就了許多文化創意奇才,天份再低,板凳桌椅也都做得來,工業時代的量產後,這手工藝也被埋沒了。「以致於,過年鬆鬆散散的不夠忙,食衣住行都到外頭買現成的,當然氣氛不夠熱鬧。」如果召集全家老小來分工,人人都是參與者。
傳統中國年這樣過
「不景氣當兒,更應該用舊民俗增加年節情趣。」黃永松說,學習西洋新思想的同時,應回歸人人都可玩得出創意的原始本能,開啟自己凡事不假外求的動手做的情趣,年的味道一定被濃烈的妝點。
把頂樓當工作房,從華航退休後賣醃漬物,事業再創第二春的錢亞南說,自己就是太懷念童年時,爸媽在家東敲敲、西打打的情景,到了自己晚年,離開馬不停蹄的職場,就一心一意展現個人才華,食衣住行都自己動手。「原來,我們每個人都很會做呀!」今年在自家門口的張燈結綵就一手包辦,從大紅燈籠到寫春聯,帶著兒孫,非常有成就感:「也順便機會教育小孫子,傳統中國年是這樣過的。」
人人都是文化創意家
四年級的杜蘭大學教授李志文也觀察到,小時候過年至少要熱鬧整整兩個月,到元宵都意猶未盡,自己最喜歡挨在媽媽身邊做發糕,或者要全能的爸爸做燈籠。
「物質缺乏,但整個人有著高昂的情緒。」李志文說,自己帶領兄弟姊妹粉刷牆壁,「整間屋子都有人走動,從早到晚都為過年而忙,忙得十分起勁。」
從電視上看到大陸春運的擁擠,李志文認為中國人是重視一年一度的大團圓,否則不會突破千辛萬苦去買一張火車票,只可惜,缺少為年節設計的系列傳統節目,如果真的用心以懷舊心情去做設計,真的可以做到三陽開泰,五福臨門呢
!不正達到我們祈福求財的初衷嗎?
李志文也想起去年到桃園楊梅的難忘尋根之旅,到了老家,一個婦人還叫出自己的小名,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情景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尋根的年假,真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