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政府發放消費券,引發全民購物熱潮,又碰上過年前寒假期間是微整型、醫學美容的旺季,不少醫療院所推出消費券優惠折扣方案,大力推銷,並在網路宣傳,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民眾,應學會分辨低價促銷的醫療廣告,任何醫療均有其風險。
醫改會並呼籲衛生主關機關應該落實醫療廣告稽核管理機制、公布違規廣告與院所、盡速制定網路廣告辦法,以免醫院診所只顧推銷卻未說明相關風險,民眾荷包滿滿卻不曉得如何趨吉避凶,做出合宜的選擇,導致不幸遭遇醫療糾紛,賠了夫人又折兵。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指出,政府不能放任醫療院所藉著消費券促銷的醫療廣告誤導民眾,或是誘發不當的醫療需求。特別是醫療不同於一般消費,在醫病資訊不對稱的情形下,民眾權益與健康容易遭到損害,政府應盡責落實醫療廣告把關工作,避免誇大不實或削價競爭的廣告讓民眾受害。
醫改會整理最近這波媒體報導,常見許多介紹微整形、醫學美容療程的文章,鼓勵民眾換張「新臉」過好年,隨著消費券發放,加上衛生署「片面默許」消費券可使用於醫療行為,隨意上網瀏覽,或是翻閱報章雜誌,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許多診所、醫院推出所謂「三六○○方案」,但往往只見破盤的價格優惠,卻沒看到詳細的療程說明。
醫改會憂心,醫療行為原先就有一定程度風險,醫學美容也不例外,民眾是否意識到自己可能需承擔的醫療傷害,令人存疑。
張苙雲表示,按照醫療法規定及衛生署九十七年底的公告,國內對於醫療廣告之登載原有嚴格的規範外,醫療廣告也不可使用聳動性用語、不能有虛偽、誇張、歪曲事實之事項、不允許透過不正當的方式宣傳和招攬。但現況卻是空有法規,「民眾不清楚、政府不執法、業者鑽漏洞」!
醫改會呼籲,衛生署和各縣市衛生局應善盡全民託付之管理責任,針對消費券所衍生之折扣、削價之醫療廣告行為,應依醫療法之規定嚴格稽查,打擊不法的醫療廣告,保障全民就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