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和人】南園現場 閱讀──漢寶德的建築、美學

周慧珠/文.攝影 |2009.01.18
1043觀看次
字級


馬友友與園藝設計大師茱莉摩爾梅瑟薇,以巴哈音樂所衍生的靈感,一同在波士頓市中心打造一座真實的花園。從構思,設計,籌款到拍攝演出,兩位主角相互激盪,創造出古典音樂的全新風貌。梁思成的散文集《凝動的音樂》讓讀者佇足傾聽建築物的音聲與結構旋律。

美學、建築大師漢寶德豐富的文字創作,詮釋並導引閱讀建築視覺與音聲,而他所設計建築的南園,更宣說著台灣與江南建傳統築的融合新文化。

原本只是聯合報系員工度假中心的南園,曾經款待柴契爾夫人和戈巴契夫總理。二○○八年年底,由The One接手對外經營,整裝成為全新的人文休閒客棧。那一天,我們到南園,在漢寶德先生的親自導覽下,現場閱讀「南園」與「建築美學」。

南園因緣

二十四年前聯合報系為慶祝創刊三十周年,於新竹縣購二十餘甲地,由知名的建築教授漢寶德設計興建,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落成,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為紀念父親王芾南,命名「南園」。園區的地形三面環山,中央一脈低矮的丘陵把全區分為兩半,左邊依地勢連接著一片果林,右邊圍護緊密,較為內歛。南園內有東亭、西亭、中亭、同心樓等建築物,之間迴蕩著傳統的空間情趣,充滿中國庭園的興味。

面對南園,當年的設計師漢寶德意味深長的表示「南園建築風格獨一無二,以後國內再也看不到」,他深深感謝有這樣的機緣讓自己任意發揮,建造出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

七十四歲的漢寶德面對南園每個角落,親切的娓娓道當年,細細述說著一磚一瓦。他說,當初雖沒去過大陸,卻因在維修骨董時吸取很多老匠人的經驗,於是,將南園定位為閩南建築風格,卻也大膽起用國內的工匠技術及材料,結合構建出特殊風格。他說,當年因為沒有預算限制,得以隨心所欲的發揮,他向王惕吾說:「我們用閩南的架構,但以台灣工匠來做。」王老先生充分授權,只提醒顏色不要太花。

文化兼融--

在地plus傳統

南園建於一個地勢起伏的山坡地,在承襲中國園林傳統的設計下,漢寶德塑造出融合江南與台灣傳統的園林建築。例如,江南的黑瓦白牆改為黑瓦紅牆,因為王惕吾先生希望在樸素中有高貴氣質,因此有黑瓦描金的設計;窗櫺門扉、樓宇樑柱的雕刻、窗花,以台灣本土民俗故事、吉祥圖案為主題,都是出自台灣本土老雕刻師傅之手的台灣傳統藝術;採用珍貴的台灣檜木,以卡榫鑲嵌的傳統方式建造。

亭台樓隔間流動著文人心緒,佈局有堪輿學的理論依據,具中國五行風水概念。曲水由主屋後方的山泉引入,順時鐘流經園內的每一棟建築:南樓、琴音閣、琴德堂、竹苑、雙清閣、同心樓、蘭苑、蘭因閣、桂苑,到快覽亭、魚樂軒、水風軒、南亭、得月閣匯成一個湖泊。

建築物在此,不再只是建物而已,它們同時也是各方歷史文化交融所形成的特有產物,具體反映著不同時代的人文思考和藝術造詣,並且成就一座座宏偉壯麗的城市風景。

漢寶德提起興建南園時的一樁逸事,當年邀集台灣各地的工匠師傅,分別在不同區域動工,其中一組沒有拿到主樓建築案子的師傅,為展現工藝技術,打造一座曲折、盤旋而上的「蛇廊」,成為整座南園建築難度最高、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

歷經數十載,南園出現破舊與老態,漢寶德說,建築物要有人居住使用才會長久,尤其木造建築,耐震,但是要防漏、補漏。

融入自然--

建築Plus美學

曾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二○○○年建築獎章「建築文化藝術類」─漢寶德先生,現職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於1960-70年擔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期間,引進五年制教育,導引東海建築系朝向開放、獨立且具理想主義色彩的方向發展。曾主持「百葉窗」、「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等刊物,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並創辦「境與象」雜誌,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文化之關聯。

籌設完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擔任首任館長,以創新規畫與深厚學養,將科博館經營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館。籌辦「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推動設計、藝術與文化結合的教育觀念。

漢寶德說他今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從事大眾美育工作,他以〈藝術教育救國論〉一文,道出對國人對美體認不足的憂心;更以真摯、懇切的文字,結集成散文巨著《談美》。

漢寶德先生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寫作功夫,從日常隨處可見杯子器皿到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讓讀著有機會開始動腦思考到底我們週遭出了什麼問題,還是長久以來因襲的想法本身出了問題。漢先生著述不斷,不僅在學術上獨樹一格,也總以醇厚涵養誠懇地對台灣的社會文化提出針砭指導,一心希望藉篇篇生動、啟發人心的書寫,敲開讀者美的心門,張開發現美的雙眼。

在《透視建築》一書,漢寶德先生所關照的焦點不僅是建築本身而已,還廣泛地涉及歐美社會科學對於建築與都市研究的成果;例如〈財富、教育與建築〉文中,引用了研究社會階層的美國社會學家哈伯.甘斯(Herbert Gans)所進行的社會階級與文化愛好交叉分析觀點,剖析當前台灣民眾教育水準與文化涵養發展的不對稱現象;在〈邊緣文化的悲哀〉中,探討究竟中正機場二期航站建築設計好不好?如果我們用西方建築的眼光來看,自然稱不上佳作;但換個角度想想,要是國內重要的公共建築都如大陸及東南亞國家一樣,光向歐美建築師取經,那本土建築師要到何時才能有出頭天呢?試圖藉著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來探討落後國家發展困境的論點。

當世界各地陸續出現反對全球化的聲浪,上述現象究竟是凸顯了落後國家的兩難情境,還是有助於刺激其和世界接軌?都刺激著讀者以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