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很風行看「相聲劇」的演出,但究竟「相聲劇」和「相聲」有什麼差別?劉增鍇指出,「相聲劇」不是台灣獨特的想法,一九五○
年代天津就已有相聲劇,確實定名稱為「相聲戲」,作者是何遲,但天津人個性保守無法接受,後來相聲劇到北京依然不受歡迎。
台灣出現「相聲劇」名稱,是演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時,包括賴聲川,李國修,李立群,他們都認為只是一新劇種,是演一齣話劇討論的主題是相聲,劉增鍇轉述當年李國修聊天時說的話,他們原沒有想法要為這種演出方式定什麼名稱,後來媒體說這是「相聲劇」,他們覺得也不錯,為炒作話題就認了。
劉增鍇認為,一齣戲不影響戲劇本質,像是歌劇成立後,聲樂仍繼續存在,芭蕾舞劇有了後,芭蕾舞仍繼續在跳,不會因此改變一藝術品種,而「相聲劇」的毛病,是相聲和話劇太像,都是靠語言,定位上相聲劇是否要求一定要非常相聲,或是非像戲劇,若以「相聲劇」這一詞來看前面是形容,後面是其種類,因此「相聲劇」必需是戲劇,不能以相聲眼光去評論,觀眾也不能將相聲劇當成相聲來看。
師父吳兆南表示,他以前沒聽過「相聲劇」,但有所謂化粧相聲,是小品的前身,有道具的就叫相聲小品,像是兩把椅子拿塊白布蓋著成病床就叫醫院,或是拿個方向盤象徵開車,拿了自行車輪子象徵騎車等,都有點小道具,但並沒有用相聲小品來概括這樣的演出形式,吳兆南想這就是相聲劇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