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生命中可修行的年齡(四之三)

馬叔禮 |2008.12.31
887觀看次
字級



感通天地萬物,覺悟人與自然共生。

第五種可以修行的年齡是「物種演化的年齡」:

地球上有百萬種生物,人類可以說是演化最晚的物種。如果將地球四十六億年歷史濃縮成一年,人類誕生的歷史大概是這一年中的最後一天才出現,因為從遠古人猿算起,僅有二、三百年萬年。

自然界演化是有階段的,如砂石、土壤,只有意志與息感,沒有呼吸。到植物演化出呼吸。動物又演化出發聲。到了人類,則更演化出語言與歌唱。可以說,由意志與息感,到呼吸,到發聲,到語言再到歌唱,每一步都是歷史上的繼承與飛躍。又如人的骨頭,像岩石一般硬,人的肌肉像大地中的土壤一樣,蘊藏著能量。人體的水份像地球的海洋的比例佔百分之七十。人體的呼吸與大氣相通。

雖然人類從物種演化的進程來看是最晚出現的,可是從繼承演化經驗最多來看,又是最老的物種。人的身體裡面有一個最大的寶貝,就是我們繼承了所有萬物演化的總經驗,並且可以覺醒它。動物只有良能,如與生俱來的飛翔、跑跳、結網、築巢等能力。但是人除了良能,還有良知,就是具有理解自然之理的醒覺能力。所以一個具有高度覺悟能力的人,是有能力去感通天地、萬物、自然之理的。感通萬物靠「心」,所以「感」字從「咸」之「心」。咸是全面,意思是要能全面無隔的感通自然之理,是靠心。五官之感則受制於物,是有限的。而感受自然之理,去分析與說明它,則是靠「腦」,所以人的「心」最奇妙。人的記憶與理解力是其他生物難以企及的,故人腦依身體比例在自然界也最大。

人的心是虛的,來自「天」,所以人感知萬物的「良知」,在心臟的位置,解剖開卻沒有東西。人的腦是實的,來自「地」,所以有形,而且有語言、視覺、聽覺、嗅覺等的區域。天與地,是虛與實的交感,才能生萬物。故《易經‧彖辭》說:「天地交而萬物通。」人若能善用良知,便能以己心,直接感悟天地之理,與自然無隔。故老子說:「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見天道。」(四之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