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於一心中具足三觀,則是於眾生開佛知見。之所以成為「眾生」,是心中具有貪瞋癡的煩惱,都是由於世間法中,執著有「我」;而「我」是眾因緣和合所成,又名為「眾生」,隨執「我」之心起,而有三毒之煩惱,即名為「眾生」。
其時,此一念中,是既有空、假、中之本質,隨心起念,三止三觀的特性,是具足的。此「觀」名「佛之知」,此「止」名「佛之見」;於念念生滅中,止(寂靜)觀(觀照)的智慧現前,即是開佛知見。
若能成就此止觀智慧,即能陸續進入圓教的「五品弟子位」。五品弟子位,即是十信以前之外凡位,亦是「六即」中的「觀行即」。五品,一般指專心於自己之實踐行,故稱弟子位。五品即:(一)隨喜品,聞實相圓妙之法而信解隨喜,內以三觀觀三諦之境,外用懺悔、勸請、隨喜、發願、迴向等五悔勤加精進。(二)讀誦品,信解隨喜,並讀誦講說妙法之經。(三)說法品,以正確說法引導他人,更由此功德觀自心之修行。(四)兼行六度品,觀心之餘,輔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五)正行六度品,觀心之功夫進時,自行化他事理具足,故在此須以六度之實踐為主。
故《摩訶止觀》說:能於一心中,成就一心三觀的智慧,是名「隨喜品」。依此以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扶助,能成就五品弟子位。若是轉入六根清淨位(內凡位),就是六即中的「相似位」。所以,《法華經》云:「雖未得無漏,而其意根清淨如此。」
若從相似位進入銅輪位(圓教十住位),亦稱分真即佛,分真即菩提。因相似中道慧觀之功力增勝,初破一品根本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證法身。從此入於聖位(與藏通二教斷見惑即名聖位不同),更由第二住至十住,歷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覺,共四十一位,皆分破無明,分證法身。法身即是『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佛的境界,即是智境圓融、光壽無量的常寂光。「光」為般若德,「寂」為解脫德,「常」為法身德。故,《法華經》云:「得如是無漏清淨之果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