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晨曦中倒映水面的吳哥窟。
中圖:吳哥城南的大門高聳巍峨,氣勢磅礡。
下圖:敘述印度教兩大史詩中神話故事的精緻浮雕。
柬埔寨‧吳哥窟(世界遺產編號118 1992列入名錄)
吳哥(Angkor)意為「王都」;窟(Wat)是「寺廟」,吳哥窟即是「王都寺廟」的意思。
在西元十二世紀,英明的蘇耶跋摩二世國王耗時三十多年,興建了柬埔寨有史以來最精緻壯觀的「王都寺廟」。
宏偉的石頭建築和精美的石刻浮雕,形成博大精緻的吳哥文化藝術,吳哥窟因而名列世界七大歷史建築奇觀之一。
建築風格融合了最精緻的宗教雕刻藝術,反應出對印度教濕婆、毘濕奴,以及大乘佛教佛陀、觀世音菩薩等諸佛菩薩的崇敬。
寺廟面積廣達二百多公里,東西長一千公尺,南北寬八百二十公尺,四周環繞一百九十公尺寬的護城河。西方的城濠上有石橋通往正門入口,城內一條長五百公尺,寬十二公尺的疊石大道直通入廟。
中央廟堂以五座尖塔象徵「須彌山」,周圍繞著三圈迴廊;第一圈迴廊,每邊長八百公尺,壁上精緻的浮雕創作最令人嘆為觀止,在周長三千二百公尺的牆壁上,刻著密密麻麻,既寫實又抽象的浮雕,內容敘述印度教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神話故事,以及「乳海攪拌」和「天堂與地獄」等內容。中央尖塔位於迴廊的中心點,高達六十五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