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典出李斯〈諫逐客書〉。「讓」與「擇」皆有排拒之意。李斯此意為泰山之所以能有如此高度,正因為不拒絕任何微小的土壤,以致能夠堆砌成為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如此深度,正因為不拒絕任何細微的溪流,以致匯流成為如今的規模。
由此可見,此言之關鍵在於「不讓」與「不擇」上。當年為秦國所重用的丞相李斯,原以此言奉勸秦王不能把六國人才逐出秦國。秦王正是因為沒有驅逐這些人,反而匯集了這些人的力量,最後乃得以統一天下。之所以能夠成其大,乃因「不讓」/「不擇」任何一種人才之故。因其懂得包容涵納,乃能以此成就大業。
因此,以此言觀諸人情世態,亦然。大凡能夠成就大事者,往往多能腳踏實地的耕耘再三,無論鉅細、不計大小,任何經驗都有助於事功的積累。
換言之,任何醒目的成就,其唯一法寶便是勤勞刻苦;其最大險要便是好高鶩遠。舉例言之,好高騖遠的創作者往往自命「潔癖」,花費較多時間「想」著成就的到來,反不屑於一步一腳印的發表作品與讀者交流,滿以為敝帚自珍之作乃曠世極品。一旦終有機會榮獲獎項,剎時名滿天下,當下固然自鳴得意,但作品問世後卻未獲讀者好評。此因作者平日未嘗發表、疏於積累之功,冒冒然擬以一部作品癡想一登絕頂,自然跌得更重。此中關鍵仍在於「不讓」/「不擇」任何一件微小創作的包容與謙卑之上。
是以,泰山與河海之成就,道理極簡單,僅僅因其不讓土壤、不擇細流之故。包容涵納,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