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大學生就業力 須縮小產學落差

鐘榮禾 |2008.12.26
516觀看次
字級

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差距大 畢業當然失業 提高就業率 應將所學落實日常生活 立即學以致用

由於青年失業情況嚴重,大學生失業浪潮成為全國大學校長會議討論焦點,閉幕時更簽署五項宣言,強調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力、創新力、自學力、宏觀力與增強就業力,前四項學校已經在做,就業力是新增的。

這項宣言涉及大學本質,究竟大學是培養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場所,還是輔導就業的職業訓練所?這個爭議由來已久,多數大學校長、教授傾向於前者,認為後者是沉淪的表徵,但從五項宣言來看,兩者都是過激想法。

有校長表示可加強學生的就業力,但沒有說「就業力」到底是什麼?也有校長說,整體經濟不好,根本沒有工作,這不是大學可以著力的,要靠經濟部想辦法;還有政務委員表示,搶救青年失業不只是大學和教育部的事,而是跨部會工作,行政院已在研礙對策。

教育部長鄭瑞城說,他曾表示不排除再釋出短期就業職缺,至少讓年輕人擁有第一份工作經驗。

這些都只是增加就業「機會」,而不是增加就業力,鄭瑞城也表示,簽署宣言容易,但關鍵在於如何落實大學日常生活。大哉斯言,但就業力所指為何?提升就業力的作法又為何?是考取「電腦軟體設計乙級技術士」之類的證照,還是如同高職、技職學院一樣開辦廚師班、花式調酒班、人體(指甲)彩繪班?

但共同宣言卻未提到任何實際解決方案,教育部也未進一步提出具體措施,那麼這五項宣言,恐怕也只是畫一張看得到、吃不到的大餅。

不過,共同宣言指出大學要「培育大學生擁有改變未來的智能、增進大學生具有普世價值的人格」,這段話雖然抽象,倒也指出一些方向,譬如若能改變「未來的智能、人格」,就比考取證照、學會花式調酒等技術,具有就業的能力。

大學在精不在多,在培養未來經世之才,高職、技專在培養中階技術人員,兩者目的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大學也不宜開設技能班,把「就業力」當成大學教育的主幹,使高等教育向下沉淪。

大學過多,加上經濟衰退,就業力自然從「不是問題」變成「重要問題」,現在談大學「退場機制」也不是時候,為今之計,大學必須思考何謂「就業力」,如何培養學生至少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不能會開完了、簽署了宣言,就船過水無痕。

以筆者經驗,許多本科系畢業的大學生,到了公司不能立即學以致用,過去經營好的時候,先進人員還可母雞帶小雞,如今一個人要當兩、三個人用,沒有時間傳授,所以要增強大學生就業力,除了智能、道德力、創新力、自學力、宏觀力,最重要的是,學校教學要符合企業所需,縮小產學落差。鐘榮禾(桃縣新屋/科技人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