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上周說裁員如身體新陳代謝,遭民眾批評對員工「不仁」,前天勞工團體包圍勞委會,要求禁止無薪假,卻有老闆感嘆員工不願共苦,對公司「不義」。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只要仁義精神在,社會就能度過風暴,所以早期的政府,重經濟更重仁義,孫運璿提拔趙耀東為經濟部長,不只看中鋼績效,更看重他發揚以廠為家的精神。
這種以家為本的思想,源於孔孟學說,總括於國父的「人類以互助為原則」。在文化上,孫運璿公平地在各鄉鎮蓋文化中心,以硬體建設帶動音樂會、讀書會、演講,凝聚鄉民感情
;在科技上,他在新竹蓋科學園區,創造出廠商群聚、進而連結的環境,由下而上,打造出經濟進步、人民互助的社會。
但近十年來,政府卻由上而下,依「物種以競爭為原則」改造社會,以評鑑為手段,為了讓人民競爭,常將成果數字化,再照數字將人民分級,重賞高階者、處罰低階者,最後「民心因可欲而亂」、「道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仁義精神遭腐蝕,社會日趨紛亂。
例如文化,前朝政府推動六星計畫,將社區分級競爭,最後在破壞地方文化抨擊聲中,草草結束;在科技上,追求卓越計畫將大學分級,重賞卓越大學與發表論文數量多的卓越教授,造成教授們放棄長期才能有結果的研究,盲目追求論文篇數,學術風氣反而惡化。
更嚴重的是教育,筆者日前到國小演講,老師都滿面倦容,我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結尾,一位老師卻在發問時說,目前校園是「師者,應付評鑑、抱怨、待退、解脫也」,老師們報以掌聲,讓我感慨萬分。
尤其從老師處得知,教育部明年起,逐步推動中小學教師分等為初級、中級、高級,以階級競爭策略提升教育品質;錯誤的教改政策還沒改弦易轍,新政策又可能摧毀以家為本的校園文化,孔孟的仁義思想恐將在台灣絕跡。
路仁(北縣淡水/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