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金融危機擴大了國內勞動爭議,筆者認為,企業生存和就業形勢同樣嚴峻,勞資雙方實際上本是同根生,覆巢之下無完卵,不管是高層肥貓還是基層瘦貓(勞工)都無法倖免。
當倒閉潮來臨時,就無法寄望畫餅充飢的消費券,和立即上工計畫等階段性工具,政府必須設計詳細就業配套計畫,因為不論資方或勞方,對國家而言都是勞工,經濟和救業不是靠口號就能救的。
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是投資、出口、消費三大方向。很明顯地,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已受阻,沒有了市場絕對就不會有投資者和消費力道,而無後顧之憂是消費增長的必要條件,而充分就業和預期收入增長,是消費增加的充分條件;伴隨經濟衰退,民眾財富縮水,消費欲望受壓抑,消費將會延期,強化了通貨緊縮,消費信心更加不足,導致惡性循環。
政府目前寄望發放消費券、對企業紓困、立即上工計畫等手段,解決問題,但是如果情勢持續惡化,除了企業主關廠躲債逃離台灣,更是債留台灣餓死勞工,接下來,說不定連公務員都不再是鐵飯碗(實際上各縣市政府早已欠薪,甚至地方建設停擺)。
是該痛定思痛的時候了,解決金融危機、失業問題都需要大量投資,需要整個經濟體系再造,和人們改變生活方式;同根生的勞資雙方,更要建立共體時艱的共識,因為沒有企業,就沒有就業市場,但企業也不能藉口生存,而忽視勞工權益。
要形成同根生、不相煎太急的關鍵,是企業和員工應多溝通、互相理解與體諒,協商如何度過難關,企業要在力所能及下,盡力幫助員工,同時政府應對企業鬆綁,適當降低或減免稅收,特別對中小企業提供借貸,防止資金斷裂,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想要度過經濟危機,唯有企業、勞工和政府齊努力,才能逐漸擺脫困境,創造三贏契機。
洪力(台北市/證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