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范滂等抨擊政府,三公、部長以下,對他都恭敬備至。國立大學生(太學生)紛紛學習他的風格,認為學術風氣將再興起,平民出身的知識份子,將被重用。
只有申屠蟠嘆息說:「從前,戰國時代,平民討論國家大事,各國國王,甚至親自掃地,作為前導,結果產生焚書坑儒的災難,這正是今天的現象(掃地前導,跟焚書坑儒,沒有因果關係。猶如上海修建鐵路跟舊金山地震沒有因果關係一樣,而竟然拉上關係,傳統知識份子在推理上往往只圖滿紙熱鬧)。」遂絕對不踏入梁國(首府睢陽位於河南省商丘縣)跟碭縣(河南省永城縣東北)之間;靠著一棵大樹建築一棟房子,把自己當作奴僕。約有二年,范滂等果然陷入黨禁大禍,只有申屠蟠因立場超然,沒有受到注意。
司馬光曰:「太平盛世,正人君子在金鑾寶殿上,堂堂正正,糾正小人的罪過,沒有人敢不服從。政治混亂,正人君子閉口不言,用以避免小人的陷害,甚至仍不能避免。黨人生在政治混亂時代,並不擔任主管官職,而天下沸騰,卻打算用輿論去營救,評論人物,棄絕渾濁,獎勵清高,那可是抓毒蛇的頭,拉猛虎的尾。於是身受酷刑,禍連親友,高級知識份子被殲滅,王朝政府也跟著覆亡,豈不可悲!其中只有郭泰,十分明哲,竟能保身。申屠蟠一看情勢不妙,立刻回頭,不等到天黑。真知灼見,誠不可及!」
明哲保身哲學又及時出現,當全國知識份子精英,在大逮捕下血染刀鋒之時,司馬光卻冷冷譏刺,而對性情圓滑的郭泰、嚇破了膽的申屠蟠,讚揚備至,因為他們能明哲保身。
看起來諸如岳飛、袁崇煥、文天祥、史可法等等,一些被殺被辱,受萬人崇拜的英雄烈士,都成了不自量力的「抓頭拉尾」之輩,遺臭萬年。如果這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幸,恰恰的它竟是精髓,豈止可悲,更是可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