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內現有一千七百多人罹患罕見癌症胃腸道基質瘤(GIST),近兩成病患是手術切除不乾淨又易復發。國內醫界參考美國的研究成果,將試驗手術後使用標靶藥物,希望能讓病患延長壽命。
胃腸道基質瘤一般位於上胃腸道,自胃腸壁之間質細胞演變而來;主要為胃腸道出血、腹痛、腫瘤阻塞引起,好發於五十至六十五歲。國內發生率約每年每百萬人有十三點四例。
長庚醫院桃園分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指出,當胃腸道基質瘤的大小超過十公分,或在五十倍顯微鏡下看到十個以上的腫瘤數目,即屬於復發的高危險群,有一半的人會在五年內復發,手術切除後能活到三年的機率只有百分之十八。
葉俊男說,根據國際臨床研究顯示,這類病患在手術後、尚未復發轉移前即使用標靶藥物基利克一年,再追蹤一年,可發現只有百分之二的受試者復發,未使用標靶藥物者則為百分之十八,顯示標靶藥物可降低近九成的復發危險。
目前健保給付標靶藥物治療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台大、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台中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成大、高雄長庚七家醫學中心展開臨床試驗,如果成效與國際研究結果一致,可供中央健保局參考,將開刀後病人使用標靶藥物列入健保給付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