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應是最低生活標準 2千7百多元差距 使貧窮家庭生活困難 孩子受教權遭剝奪 應降低門檻
全球景氣處於寒冬,台灣貧窮加劇!據最新統計,低收入戶數多達九萬零八百四十六戶,創近十年新高。

另外,約有百分之二十七點六的接受家扶家庭,月收入不滿一萬元,可是調查發現,有一成六的一般家庭,每月花費超過一萬元用於孩子教育,等於家扶貧童全家整月的收入。
這項調查結果顯示,在M型化社會衝擊下,貧窮家庭投資在孩子的教育資源相當匱乏,孩子的教育權益受到剝奪,「教育是脫貧之道」,如今這些貧童卻陷入惡性循環。
政府規定的基本工資是一萬七千兩百八十元,許多受薪階級嫌少,一再陳情希望調高,但比起基本工資,這些家庭收入未滿一萬元,微薄得令人鼻酸,不知日子怎麼過?
基本工資是表示最低的生活標準,照理說,低於基本工資的家庭,即應屬於低收入戶,但政府對低收入戶申請補助的門檻,去年是一萬四千一百五十二元,昨天新聞報導,台北市將調高為一萬四千五百五十八元,僅增加了四百零六元。
姑且不論增加的微少、低於基本工資,卻仍高出受扶助家庭的月收入甚多,這樣的補助門檻是不是太高了些?
一萬四千五百五十八元是九十八年度台北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標準,以近年來低收入戶約百分之四的成長率估計,明年可獲低收入補助的家庭,將增加五百八十三戶,數量不可謂不大。
依往例,九十八年低收入戶申請補助門檻,是以九十六年財稅資料作為計算基準,相隔兩年,不僅無法跟上近來裁員、失業潮的腳步,也難以反映M型社會現況,更令人不解的是,基本工資、最低生活費標準,為何又有兩千七百二十二元的落差
?貧窮線之下可得到補助,但這個「灰色地帶」,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家扶基金會截至九月底的統計,扶助戶數及扶助兒少人數,雙雙創下基金會成立以來的新高,代表有愈來愈多的家庭、貧童需要社會的支持。
政府社福部門應與民間合作,徹底了解需要受扶助戶數及其收入,把基本工資、最低生活費標準,合理的拉近差距,甚至合而為一,避免因兩千七百二十二元的落差,讓不知多少瀕貧窮線的家庭無法生活,孩子的受教權遭剝奪。
蕭顯龍(台北市/社福團體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