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接受電視專訪時表示,國營事業年終獎金「是不是大家共體時艱,暫時不領」,而衛生署長葉金川也因「民眾觀感不好」,退回健保局年終獎金重擬,但經濟部長尹啟銘表示,國營事業年終獎金已發放,將在兩個月內檢討國營事業續效獎金要點。
可是,國營事業明年度預算已送立法院審查,將在本月底最遲下月初三讀,而今年虧損千億元的中油,卻編列五十二億元獎金,明年照領高額獎金,所謂「兩個月內檢討」,豈不讓民眾質疑在打太極拳?
同樣是國營事業,中鋼面對國際鋼鐵價格崩盤,採取無薪假減少人事成本,而立委對於有公股的「台北101」五年虧掉半個資本額,強烈要求撤換董座,加上民間企業早已實施無薪假,甚至高層主管主動減薪,以因應衰退,但政務官不是以「減薪有礙刺激消費」拒絕檢討,就是拖延檢討時間,根本沒有「共體時艱」的心態。
大環境不佳,但績效差的國營事業卻能坐領高年終獎金,難怪民眾覺得有嚴重的「相對剝奪感」,尤其是關乎民生的國營單位,拚命連喊費率不漲就會倒,卻以「績效」為名領年終,由納稅人補貼,簡直是不勞而獲,遑論「考核」獎金。
國營事業不論賺賠都有「績效獎金」,有如吃大鍋飯,不管路有凍死骨,人人有飯吃,在齊頭式的獎勵下,所謂「績效」、「考核」只是官樣名目。
我認為,國營事業獎金的問題,不能只因為民眾觀感不好,或總統認為不妥才檢討獎金制度,而是要從薪資結構、人力配置、獎懲辦法、營利多寡等,全面徹底修正改頭換面,才能符合社會期待。
吳庸(斗六市/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