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立是個一年級的小男生,這學期轉到新學校。在新環境裡遇到幼稚園的同學,心裡好開心,下課時,迫不及待的去找同學聊天。
沒想到,同學轉身就跑,於是立立也拔腿跟在後面追,跑到操場中間,同學加入他的新朋友群裡,新朋友看到跑在後面的立立就問:「你幹嘛一直追他?」立立回答:「我要找某某人。」對方問:「幹嘛?你想打架啊?」立立急切的辯白:「沒有,我只是想找他講話。」沒想到,這時,發問的小朋友動手推了立立一把,立立不甘心被推,也回踢了他一腳。最後,立立被踢倒在地。
立立回家跟媽媽說:「我再也不要理他了!交壞朋友的朋友,我才不要呢!」
發生在立立身上的事情,讓我聯想到女兒這一陣子以來的一些行為:朋友帶著年齡比女兒小的孩子到家裡玩,女兒開心的展現她的熱情,對小弟弟又親又抱的,也擺出大姐姐的模樣,想教小弟弟玩具怎麼玩,這時候,如果人家不領情,女兒就會動手捏他,甚至打人。
我在想,應該告訴孩子不要這麼熱情的對待人家,因為或許別的小朋友還沒有準備好面對這份熱情;而當對方沒有任何回應時,也該教孩子適度收斂情感?
另一方面,我也想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會不斷的經過一些喜怒哀樂,或許就是這些一次又一次的洗禮,才能讓孩子更堅強、更成熟。
父母不可能隨時跟在孩子的身邊,告訴孩子該怎麼辦,孩子遲早要面對他自己的社交環境,這個社交環境絕對不是父母能在其中主導的,當孩子在社交圈裡受了傷,在這個時間點上,父母也只能扮演傾聽與安慰的角色。
有的父母面對類似的情況會採取積極強力介入的態度,但是,我想,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想法,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都不一樣,因此,父母其實不宜在這個時候批評別的小朋友。我們可以試想,今天如果是有個人在後面拼命追著我們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心裡會怎麼想?特別是當被追的孩子是個女生時,她的心裡又會有多麼大的恐懼?
而另外,或許我們也該思考一下,當我們在抱怨這個社會愈來愈充滿暴戾之氣時,我們又是如何教導孩子,才會讓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脫口就說出:「幹嘛?你想打架啊?」這些充滿挑釁的言語。
當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祥和的環境中時,我們也真的應從自身做起,並教導孩子做一個有理性、有禮貌的人;如果當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時,我們又如何能去要求別人,又有什麼資格去批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