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找建築業者共商之後,端出包括延長建照期效兩年、簡化都市更新流程、降低投資移民門檻、銀行局成立窗口供建商和銀行協商房貸等八項振興房市方案。
方案出爐後,建商一片叫好,但是沒有看到任何一項方案,是針對消費者或是從廣大無住屋民眾的利益著眼,如此捨本逐末的方案,難期有實際效果。
房地產不景氣的原因,表面上是受到經濟低迷的衝擊,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民眾沒有購屋的意願。
按理說,經濟不景氣是投資房地產的好時機,但為何房市還是委靡不振?最主要的因素是由於房價居高不下,媒體除了報導有錢人購買豪宅的新聞外,沒有任何關於平民百姓購屋的利多消息。
近三十年來,房價只有節節高升,民眾抱怨的辛苦一輩子買不起一戶住宅,年輕人從就業結婚開始,如沒有長輩挹注,就算夫妻辛勤工作,不養小孩、不吃不喝,也要努力十年以上才能買得起一戶小小公寓,這樣的社會形態對於廣大的中產或勞工階級本來就不公平。
為什麼政府坐視房地產飆得如此之高,卻從不曾想到要從降低房市著手?
近三十年來因為經營房地產致富的大亨或是大企業太多了,房地產算是獲利甚高的行業,政府對他們所做的已經夠多了,如今為了救房市,行政院不找包括產官學與消費者一起共商大計,而只找建築業者,研議出來的方案當然只有利於建商。
例如,建商建議銀行提高貸款成數至八成,試問,對消費者有什麼好處?房價有降低嗎?貸款利率有降低嗎?建商有替消費者繳交利息嗎?消費者只有負擔更沉重而已。開放陸資來台購屋,房價豈不又上漲?行政院怎會想出如此令民怨加深的方案。
固然說房地產是火車頭產業,營造、建築、裝潢、水電、水泥、木工、家具等業都牽連其中,房地產倒了會引起龐大的連鎖效應,但是房地產多年來獲利甚豐,在不景氣的時刻更應該負起社會責任,甚至以回饋廣大消費者的心情,逆勢運作,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刺激買氣,自救救人。
建商自己應該想一些自救的方案,不能賺錢的時候口袋滿滿、滯銷時兩手一攤交給政府。這樣的產業如何能令民眾信賴與尊重?
行政院推出的這項方案,對振興房市不會產生效果,只要房價不降,民眾就沒有購屋的意願,加上經濟蕭條失業潮等因素,中產階級連基本消費能力都沒有了,怎還會有購屋能力和意願?
行政院顯然亂了陣腳,只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正如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也是捨本逐末的作法。
政府應該從整體來考量如何振興經濟、提升景氣,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所得,而不能只從單一的產業或單一的行為救起。
政院救房市的方案,因為完全沒有考慮民眾的立場和利益,難以避免是一個失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