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醫所譗細胞對DNA損害的反應豃研究成果 登上國際期刊
【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一項「細胞對DNA損害的反應」研究,進一步揭開基因修復機制,有助於癌症藥物研發,登上最新一期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期刊。
由生醫所研究員沈志陽、副研究員謝小燕及學生周文城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解釋,人體細胞面對各項傷害時,細胞會發展出基因自動修復系統,使傷害減到最小,並防止基因突變或癌症的發生。
科學家已發現監測檢查(Check-point)的蛋白,能夠監測、發現基因體的傷害,並促進啟動基因修復系統。目前ATM-Chk2與ATR-
Chk1是兩大監測檢查系統;此外,人體面對結構較小、數量龐大、來自細胞內部的自然傷害時,例如,生物呼吸時會產生的自由基,細胞會發展出鹼基切除修復系統,解決這類傷害。
周文城表示,研究主要成果是發現,擔任監測DNA斷裂的ATM-Chk2也能扮演鹼基切除修復系統的監測檢查蛋白角色;他解釋,當細胞遇到小型突變結構傷害時,ATM-Chk2會被啟動,然後與鹼基切除修復系統中的XRCC1產生作用,被活化的XRCC1會聚齊鹼基切除修復系統所有成員,一起前往突變位置,快速修復基因體。
研究團隊表示,以不同類型的XRCC1進行實驗時發現,如果細胞帶有缺損的XRCC1,修復功能降低很多,且也會使細胞對小型的突變格外的敏感,造成低劑量的突變,引起細胞死亡。
中研院指出,這篇論文除了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成果外,更具有臨床意義。由於異常的ATM-Chk2是重要的乳癌基因,當婦女同時帶有異常的ATM-Chk2與XRCC1時,其罹患乳癌危險性比只帶有ATM-Chk2變異基因型高出許多,論文也將提供癌症藥物研發關鍵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