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話說:「燕雀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常常出現在一個有自信抱負的人,對別人的不信任或質疑時所發出的抗議之聲。這句話中共出現了四種不同的鳥類,分別是燕子、麻雀、鴻(雁)以及(白)鵠,這些鳥類在台灣地區都可以看得到。
鴻與鵠是大型候鳥鴻雁以及小天鵝的古名,牠們的體型比一個小朋友的身高還高,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鳥。觀察自然往往可以得到許多啟發,古人就是因為觀察這些鳥類的生態習性、行為或外觀,而將這些鳥名加入文章、詩詞或言語中,不僅增加文字的美感,也加深了內涵。
一直以來,鴻雁是來回在中國北方與南方之間的候鳥,牠們在北方繁殖,在南方度冬。因為牠們定時南北往返從不間斷,因此古人把牠們視為「信」的象徵。另外,由於鴻雁的體型比一般常見的鳥兒都來得大,所以也被當成「巨大」的象徵。

鴻雁也是人們飼養的家鵝的祖先。古代人圈養鴻雁,加以慢慢馴化後,使牠們變成家禽,提供人們許多重要的民生資源,比如食用的鵝肉、鵝蛋,或可供取暖的鵝毛,甚至還有人養鵝來趕小偷呢!
鴻雁可以說是雜食性鳥類,主要食物是水中動物以及植物,牠們也是一種重要濕地鳥類,只有在河口、沼澤、湖泊以及沙洲,才有辦法觀察到牠們的身影。不過對於位處南方的台灣來說,鴻雁是一種罕見的候鳥,要在台灣發現牠們的蹤跡,不是那麼容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