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
看來,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此後,國學逐步由小學演變為高等學府。到了清末,國學成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學校。
章太炎於一九○六年九月在東京發起「國學講習會」,不久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學振起社,其「廣告」云:「本社為振起國學、發揚國光而設,間月發行講義,全年六冊,其內容共分六種:(一)諸子學;(二)文史學;(三)制度學;(四)內典學;(五)宋明理學;(六)中國歷史。」
至此,「國學」一詞在中國也完成了由「國家設立的學校」向「我國固有的文化、學術」意義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