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曼谷,便看到完全抓住旅人視線、坐落於市中心的黃金寺。但也因黃金寺實在過於金碧輝煌,以致讓人很難聯想:這裡是如此神聖的宗教空間!
老實說,在曼谷,不只是醒目的黃金寺或玉佛寺,連四處可見的那些過分裝飾的浮華寺廟,都很難引起我內心的共鳴,但是隨著旅遊次數增加,深切感受當地人們樸素的佛心,我對於黃金寺的誤解慢慢冰釋。
泰國人以花串供佛
有趣的是,我在曼谷初次遇見佛心,是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行駛的巴士上。當時,迷你巴士司機座位的頭上,有一個小小的神龕,裡面放著一尊小小的佛像,旁邊則點燃一炷香,佛像身上掛著一串白花編成的花圈。
這些花圈,就是在曼谷各地閒逛時,隨時都可以在街上看到的花串。當地的人們,經常在回家的路上,向賣花的中年婦人,買上一些呈獻給佛陀。這行為,少了幾分宗教的嚴肅感,卻讓整座都市洋溢著佛心,一點都不浮華,反而非常樸素,而且讓生活完全和宗教合而為一,讓人十分歡喜。
不管在破舊的小飯館一角,還是在住家庭院裡,都可以看到人們每天以供花約束自己的心。這是比黃金寺更加閃耀的佛心,這種完全與生活合而為一的佛心,在泰國邊境另一邊的寮國,也可以見到。
寮國人佛心化戾氣
同時身兼佛教國家與共產國家的寮國,當地居民的生活雖然到現在為止,還是受到政府徹底控制,然而從旅人的眼中望去,不但看不到怨憤不滿的怒氣,反而處處可見寮國人民的佛心,因為每轉進一條路,都可以看見寺廟。
其中以寺廟城市聞名的琅勃拉邦,有80多間寺院分散在城內各處。這裡曾是寮國最早的統一王國南掌的首都,直到首都移往永珍的800多年間,琅勃拉邦都是寮國政治、文化、宗教的中心,可以說是千年古都。即便現在政治與經濟的重心已經移往首都永珍了,但是宗教之都,依然還是屹立不搖。

琅勃拉邦的早晨,是從僧侶們的遊行開始的。清晨時分,河邊被濃霧籠罩,僧侶們托缽的隊伍,隨著袈裟的朱紅衣角,似乎無窮無盡地綿延不絕。「托缽」用寮國話來說是「達巴」,對於被禁止用任何方式賺取生活費的修行者來說,托缽是他們活下去唯一的方法。
信徒虔誠供養僧侶
赤腳的僧侶們排成一列走著,村民們則是跪坐在地上,虔誠地將準備好的食物布施給僧侶。雖然並不是什麼豐盛的餐點,但是這座小城的每一天,都是從這樣簡素溫暖的佛心開始的。
在寮國,不論走到哪裡,都會碰到僧侶。我靜靜觀察赤腳徒步的僧侶們,朱紅色的袈裟,衣角輕輕飄動著,但大部分僧侶的臉上,都帶著些稚氣。
原來,在寮國,每個人都必須接受一段時期僧侶式的訓練,也可以說,一輩子一定要有一段時間好好皈依佛教。或許因為這個緣故,三五成群四處昂首闊步的沙彌,看起來跟學生放學時的情景,似乎沒什麼兩樣。
在寮國的旅遊指南中,有一件事一定會警告大家務必小心,就是遇到僧侶的時候千萬不可以直接凝視他們,遞東西給他們的時候,也不可以碰到他們的手。
四目對望一瞬幸福
但其實先破壞這個規則的,往往就是僧侶本身。遊客走在路上,會突然發現圍牆裡冒出一張僧侶的臉,如果雙方四目相對,對方通常會露出尷尬的表情,看起來像是害羞,也像是頑皮,一時間,雙方都成了對方觀賞的對象。
有些比較有勇氣的僧侶,會允許遊客參觀寺院,甚至帶遊客到各個角落走走逛逛。有一次,我按照一個僧侶教我的方式布施,接著就學習他們打招呼的方式,當他們看到異邦人也遵守著跟自己一樣的宗教儀式,竟然瘋狂拍手大笑,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間,我卻因為他們的大笑而覺得異常幸福。
一般遊客的想像中,對於僧侶的印象,總認為他們只會說教,並沒有宗教上的權威或威嚴。但是在旅行者眼中,這種靜靜滲入生活的另一種宗教面貌,卻十分自然。事實上,對這些佛教徒而言,宗教活動就像肚子餓了要吃飯一樣,是再平凡不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雖然我還沒有皈依佛教,但是我看著在佛寺裡面吃飯、睡覺、學習的那些小沙彌們到處亂跑的樸素宗教都市──朗勃拉邦,得到一個小小的體會,更感受到空氣中洋溢的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