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枋文選》序--像她這樣的女性

永芸 |2006.02.25
928觀看次
字級

《劉枋文選》
出版社:福報文化
作者:劉枋

像她這樣的女性,真是世間少見。

劉枋老師是山東大妞,具山東人的豪爽氣質。

她天賦聰穎,啟蒙於才女母親。

在她那個年代,誰說女生就一定要讀文組?為了賭一口氣,她硬是給考上了化學系。

大學期間,「玩」了四年,培養了課堂外的各種知識與能力。但也受於傳統,在學期間,奉父之命結婚(這段婚姻只維持了十二年,她,在保守的四○年代,毅然離婚。好一個前衛新女性!)

內戰期間,她投筆從戎,最後隨軍來台,重拾舊筆,開始了筆墨生涯。她游藝於文壇,也曾教書、演戲、編輯,甚至還是「中國文藝協會」成立的發起人之一。但就是沒有像她同期的林海音、琦君、張秀亞、孟瑤、徐鍾佩……等人發跡。

她算是天才,沒有事能難倒她。但也因個性或時運?她總是為人作嫁,終未能聞達於世。

像她這樣的際遇,峰迴路轉,卻在民國七十四年皈依佛門,在星雲大師的座下,為佛光山的文化工作盡心盡力,接引不少藝文界人士與佛光山結緣。原以為就此終老佛門,怎奈塵緣未了,八年後又再下山。

我,未出家前已是文藝青年,經過家庭革命上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佛學院的四十坡上,總見一長輩坐在那兒曬太陽。那是民國七十五年的初春,過完農曆年,一個周末的午後,我的父親上山要來勸說我下山,我跑到大悲殿去祈求觀世音菩薩,走上四十坡,經過她身旁,她看了我一眼,這一照面,我才看清楚了這位女士。一身素樸,還穿了黑色的羅漢鞋。

當家庭的事安頓後,我安心在學院住下,就被大師派到《覺世》旬刊。師父跟我說了什麼我忘了,只記得一句「你去和劉老師學習,要非常尊重她。」我帶著師父的叮嚀,到文教處報到。見到「劉老師」,這不就是我經常看到在四十坡上曬太陽的那位嗎?真是巧啊!我恭敬天真的給劉老師鞠躬說:「劉老師,以後要請您多指導我囉!」沒想到,她簡潔扼要的告訴我:「一、我不會教人,你要自己看。二、我的腿不好,你要去跑新聞。三、我會負責改稿,絕對如期出刊。」

那時她已七十歲,除了她的腿有點不方便,實在看不出她的年齡。聽說她是文壇的「大姊大」,說話行事,快人快語,很多人「招架不住」。
 
我和她共事兩三年,只領教了她的少數「傳說」,因為我視她如自己的「外婆」,我們這一老一小也能無所不談。我從她那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教的東西,也和她的兩個小孫女很好。

任職覺世旬刊和普門雜誌期間,劉老師非常支持我,各種稿都能寫,散文、小說、劇本等,當我們缺稿時,她總是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

她一生大風大浪,什麼場面沒見過?原想能在佛光山安養終老,最後還是下山回到紅塵。晚年在家照顧也在病中的兒子、媳婦,陪孫女讀書(她們倆後來都考上台大、政大,現又已出國留學,算是劉老師的安慰吧!)

我自美回台接編報紙,在忙碌的空檔,也去探望了她老人家幾次。看著她的晚境,我想,她能如此豁達面對因青光眼而不能享受看書寫稿之樂,山上那幾年佛法的薰陶對她的改變是很深的因緣。

這幾年藝文界的大老一一凋零,我本來有心想為還健在的幾位如:尹雪曼、劉枋、琦君、潘人木、梁丹丰等長輩收集他們的文選出版,也算是為文壇留下一個紀念。讓後輩年輕的一代知道我們曾走過的純文學歷史。
 
劉老師的書稿,早已完成,她老人家很少請人寫序,卻要我這小孩給她寫點什麼。想到要在她這樣的長輩前舞文弄墨,豈敢?也怪自己疏懶,諸多藉口拖延。
 
日前又聞潘人木先生也走了,自責不已,深怕再留下遺憾,於是快快寫下一些和劉老師的因緣。也希望這本書,能早日出版,算是圓滿一個心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